小引:前两天收拾办公室书柜时,看到去年年底在区教育局会议上的交流材料,虽时过境迁,但重读仍觉得有点意思。因为这份文稿让我看到了过往岁月的痕迹,看到矢志不渝的追求,甚而还有自己的那点书生意气……补录在此备忘。
扬州市培智学校是广陵区专门从事智障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全区仅一所,全市独立建制的也只此一家。因为与众不同,所以需要“开宗明义”,把交流分享的目的厘清一下。我抱三点希望;其一,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培智学校有个初步的认识、了解;其二,希望能够互相借鉴,虽然你我服务对象有别,办学形式各异,但如萧伯纳所说,通过思想的交换,你我可以拥有更多的思想;其三,希望能在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目标指引下,携手同行,共同造福那些有着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
我们学校现坐落在古运河畔跃进桥西,有教师16人,学生88人,10个年级。学校占地2210.4平米,建筑面积1770.5平米。就是这点家底,但在过去的2013年,做了不少的工作。因为侧重于介绍所取得的成绩,自豪于教师的努力,所以我用了“水到渠成”这个词来形容。
回顾过去的一年,除了获江苏省特等奖的生活课程,我们学校在江苏省中小学校园网站评比中获得二等奖;由12名学生组成的扬州特奥代表队在江苏省第六届特奥会上获得“八金、八银、五铜”的佳绩;有4名教师被评为市级骨干;有8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另有7篇获得省一、二等奖。此外,近期还有15篇论文分别报送到省中小学教研室、中国教育学会参加论文评选。
……
下面我以“深造自得”为题,重点介绍我们学校的课程文化建设方略。
首先是价值理念。我们对朱永新教授所期许的“理想的教育”深以为然,那就是:让每一个学生扬起生命的风帆,让每一个老师享受成长的幸福,让每一个父母品尝成功的喜悦。不难看出,这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育中的体现。我们以此作为学校课程文化的核心内涵。
(一)学校。2013年,我们向省教育厅申请了两个支持项目,一是学校改扩建,二是学前教育资源教室。前一项缘于学校占地与建筑面积远远达不到国标,后一项则是缘于我省关于残疾人教育保障政策,2020年以前,残疾人免费教育将由9年延长至15年。省厅批了10万,用于资源教室和送教上门项目,改扩建可能一时半会儿间,只能是我们的“梦”。想到叔本华的一句话: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由此释怀,小道场自有大乾坤,用好学校的每一寸土地,走精致化发展道路!
国培期间,李副司长给我们讲课,说道:特殊教育学校是发展特殊教育的最有效形式,针对性强,质量高,效果好!随班就读是发展特殊教育的最普遍的形式,面广量大!根据教育部的相关政策:以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为主体,以特教学校为骨干。
在这样的形势下,培智学校的地位和作用已悄然变化:学校将成为地方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由单一教学功能转向多重服务功能,包括评估功能、资源教室功能、“培训中心”功能、巡回指导功能等等。
(二)教师。先看看普通教育专家(省新教育实验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吴勇)对特殊教育的理解:选择特殊教育实际上就是选择“寂寞”与“放逐”,或许一辈子都远离成功的喧嚣和众人的瞩目,然而这样的教育才是高层次的教育境界:为教育的一切付出,都不是来自命令,也不是迫于生计,而是忠实于内心的召唤,自己的良知。幸甚至哉!在学校,我还常常以袁枚(清)的《苔》勉励老师: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子欲立而立人,子欲达而达人”,这是孔子“仁”的体现,推己及人。用到师本建设中,我认为就是引领和帮助教师成长。上海的夏峰老师将特教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概括为三个阶梯:实践与反思、合作与创新、扩展与更新。有道理!我们学校年轻教师居多,我们确立的是三格(入格、升格、风格)培养层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抓手是每月三个“1”工程,即一篇读书笔记,一个多媒体课件和一份教育学鉴定。我们提供多元化的全员培训,鼓励教师一专多能发展(特教基础上兼具学前、康复、职业、普教等一项资质)。
(三)学生。一要做好随班就读。教学有效性能否惠及随班就读学生?无奈的现状需要有勇气的创新,能否尝试双学籍管理办法。二是做到前延后续。残疾孩子免费教育年限的延长已是历史的必然,早做胜于迟做,迟做胜于不做。三要做精义务教育。我们将继续加强生活课程和特奥运动的特色建设,将研究成果向其他学科拓展融入,逐步推进其他课程的改革。
最后,借用奥巴马在胜选演讲里说的一句话“The best is yet to come”。“最好的,尚未到来”,不是不够努力,也不是不够坚持,而是最好的,还没有到来。好戏还在后头。相信在这样热乎乎的希望里,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生一定是幸福的!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