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广场

登录 注册
工作室首页 > 文章列表 > 文章详情

理解、欣赏与生活应用

发布者:罗新云发布时间:2019-12-23 14:48:03阅读(292评论(0

理解、欣赏与生活应用

摘  要在中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让教师与学生都能从课程改革中有所收获?从何处着眼?这是本文所要表达的内容。恰当地运用“理解、欣赏与生活应用”这三条原则,可以推动中职国际商务专业课堂教学改革,并能取得教与学的“双赢”。

关键词中职教育 国际商务专业  教学  课程改革  理解、欣赏与生活应用

 一、问题的由来。

    目前,职业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初中毕业生报高、中职的人数在逐年增加,拥有一技之长的初中级劳动者重新被社会所重视与吸纳。这些初中毕业生报高、中职的初衷就是为了就业。他们的学习动机就是“学一门技能,找一份工作”。但到目前为止,中职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学还没有摆脱“学科式课程模式”。在这种“重理论、轻技能”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技能为就业”的学习动机逐步消失,同时很可能会滋长“取悦自己,取悦老师,取悦同学”的“表现目标”,而丢失了“学习目标”。这种现象典型的存在于很多文科专业学习中:上课认真记笔记,下课认真做作业(往往是机械的抄写或在书上找现成的答案);考前认真复习(往往是背诵、记忆),考后忘记的干干净净。这样的学习,违背了职业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面向市场、面向社会;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宗旨[1]。对工作岗位而言,没有实用价值;对自己能力发展而言,没有帮助。

    那么,中职国际商务专业的课堂教学该如何改革?

二、什么是中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改革的“双赢”。

笔者认为,“教与学”的“双赢”就是中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改革的“双赢”,它能够推动中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改革,体现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具体来说,就是对教师而言,是为了学生理解、欣赏所学专业知识与应用而教,着眼于学习者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以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形成;对学生而言,采用目标导向的学习方法可以形成国际商务专业的关键知识和综合技能,采用提交案例分析汇报、作品评价、报告分析等学习研究方法,用财经的思维与观念去理解、欣赏和应用于自己的现实生活,并为以后的深造打下基础。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教师在达成自己的教学目标的同时,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达到自己的个人目标和社会性目标。这就是教与学的“双赢”。

三、双赢三原则的运用。

“一所好学校中的学生通常都会做好作业……即便主题并不能唤起学生高度的内部动机,即使奖赏和惩罚并不突出。那么,这类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又是什么呢?……学生分享课程设计者的信念:这一课程学习是需要的,有价值的。”——Nisan[2]

    “双赢”三原则的运用,可以有效的解决中职国际商务专业课教学的“学术性学习”给学生带来的“远离自己的生活范围”的困扰。“理解、欣赏与生活应用”三个原则的运用,可以驱动学生们对“财经现象”感兴趣、看到其价值所在,并能积极思考与实践,最终能专心认真的学习专业知识,采取“学习目标”而不是“表现目标”的学习过程。[3]

“理解”:初中毕业的学生报中职的国际商务专业,大部分人并不太了解国际商务专业究竟是学什么的,毕业出来是做什么工作的。报着不切实际的学习动机来学习,肯定会大失所望。所以,一开始,就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理解“国际商务专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专业,通过专业学习可以给他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可以让他今后步入社会有什么值得依赖的本领。

1.      目标导向的课堂教学策略。

明确目标会指导我们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在国际商务课堂教学中,关于一堂课或一项活动旨在得到的主要学习结果,以及它们如何与整个财经其他课程相适应与融合,我们需要始终明确。实施目标导向的课堂教学策略,就是要把每个章节的教学目标分解成每一堂课或每一个模块知识的教学目标,要有清晰的概念:我们每一堂课要教给学生什么专业知识与思维方式、方法,让学生有所得;同时强调仿真作业。如果学生认识到他们的努力不仅仅是为了取悦你或为应付考试,那么他们更可能调控自己的学习,在需要时寻求帮助,持之以恒直到他们学会应该学会的内容。总之,要创设一种学习取向的课堂环境。

比如,在讲授《国际贸易基础知识》[4]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时,因为这一章是一本书的开篇,也是本专业的基础课,所以,能否让学生清楚“理解”“国际贸易”的内涵,引导学生产生专业兴趣,是第一章教学的主要目标。笔者在教这一章节时,并不直奔主题,而是复印了一份《美国的进口货》[5]的经济随笔散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先看,然后回答我的几个问题:1.美国经济这么发达,为什么还需要进口货?2. 如果没有国际贸易,举出几个你可能享受不到的便利或日常用品。3,从这篇文章你能看出国际贸易能帮你解决什么样的生活问题?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后,进行了个人发言,其他同学有补充的或不同意见的可以自由表达,笔者起到维持秩序与点拔总结的作用。通过一节课参与式的讨论,大部分学生基本上弄清了“国际贸易”与自己生活的关联作用,引起了专业兴趣。这样,带着兴趣与求知的目的,进入正式的书本知识的教与学。

2.      引导学生产生他们自己的学习目标。

通过要求学生思考与国际商务或贸易活动有关的兴趣或预想有关的话题或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产生他们自己的学习目标。

笔者在实践中开展了“了解—疑问—学习”的教学方法。“了解—疑问—学习”是通过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有目的和有意识地学习而促进学习。这一方法由几个步骤展开。笔者以《基础》第五章“关税措施”为例。首先,当学生们开始学习本章内容时,笔者让学生课前先写下他们关于“关税“这一主题已经知道或认为自己知道的,以及他们想学习些什么知识或提一些问题。这一步骤采取教师引导的集体活动的形式,可以以家庭作业的形式展开。第二步,正式上课的时候,笔者把学生的回答列在黑板上或投影屏幕上,结合本章的教学内容,笔者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逐步指出学生在“了解”中出现的错误概念,并回答他们在“疑问”中提出的问题,并一一作例证分析。最后,作为学习主题的高潮,笔者要求他们要写下他们在本章学到了什么,纠正了哪些错误概念,这个时候学生会明白原来他们以为正确的内容中有一部分是不正确的,觉得需要进行一些知识的改变,从而促进学生树立“学习取向”的目标。“了解—疑问—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目标。

3.       为理解而教。

老师在讲课与活动过程中的互动性讨论可以促进这种对财经专业学习的理解建构活动。教师作清晰的解释和示范是重要的,就有关内容进行回答、讨论其应用和意义、应用于问题解释或决策情景。这些活动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积极加工内容,用自己的话将之内化,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形成联结,欣赏其内在的洞见之美。在教国际商务相关课程的时候,我们不能简单地采用过于严谨、规矩、循序渐进的教学环节。应该大胆运用能激发学生大脑深处活力的教学手段,比如案例分析、新闻解读、讨论等形式,可供使用的材料除了课本之外更多的要采用一些财经方面的报刊杂志,要让学生们在使用这些材料的时候有一种“为理解而学习”的体验。比如,前段时间欧盟与中国就纺织品、鞋类的贸易纠纷就可以用来与学生探讨“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反过来,通过讨论、解读与分析等手段,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因为国际商务这种职业型的劳动者的核心技能与素质是体现在综合能力这一方面。

       “欣赏”:什么是教学中的“欣赏”?对于国际商务专业来说,就是学生们能通过教一学互动,通过案例分析与报告,体验到专业理论与思维带给学生本人价值观的改变,思考问题方式的改变,能从学习中得到学习的享受。从而真正喜欢上国际商务专业,并愿意为之而努力学习。

1.      引发财经观念更新与认知冲突。

一般来讲,如果讲课的内容或话题学生是熟悉的或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学生可能会认为他们早已了解,因而在听讲时很少注意或思考。在讲授《基础》时,我们可以通过指出国际贸易中的“董事会”、“办公室”、“世界工厂”来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贸易不平衡与壁垒问题,更新学生的知识,让学生注意了解国际贸易的政策与组织等平时我们遇不到的一些专业知识,挑战学生是否能解决似是而非的难题。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其实财经生活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不远。需要我们去发现。

2.      示范任务相关的思维过程和问题解决。

对于国际商务(包括其他财经专业)教学而言,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把经济思维过程解剖并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知道经济问题思考的方法与步骤,是财经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基本内容和能力。但往往我们在教学时,由于学科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老师习惯于工整的板书,缜密的原理讲解,虽然从学术的角度我们不能有所指责,但我们不要忘记了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十六七岁的初中毕业生,要想让他们认真并持久地学好专业知识,如果没有丝毫的兴趣与欣赏的给予,他们最终会“半途而废”,走向“表现取向”的学习目标。其结果只是得到了较好的考试分数而已。至于学到了什么,不得而知。因此,我们在讲授专业课的时候,一定要结合经济生活实例,在学生理解能力范围内来语言示范经济原理是如何解释社会经济活动,社会经济活动是如何按照经济规律来运行的。

“生活应用”: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学以致用”是最现实的目标。强烈的经济意识、经济思维、经济与成本优先的生活准则,这些是中职国际商务专业(同时也是财经其他专业)教育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来实现“生活应用”的原则。

1.       强调教学内容的现实价值。

国际商务专业是文科类专业,在职业教育强调“应用”的教学任务条件下,教师在选择和实施教学活动时,要知晓其潜在的应用价值。要尽可能让学生通过参与现实活动来学习。如果难以将学习任务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起码也得作某种程度上的现实模拟。中职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除了获取知识外应该学习知识是如何发展及为什么这样发展的,应该有机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当前的社会和科学问题。

例如,什么是“贸易”?这个国际商务专业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学生应该怎么去理解?教师应该怎样让学生明白?光靠书本上的讲解并不能让学生有“眼见为实”的效果,印象不深,容易流于形式。笔者在讲国际贸易基本概念之前,先与学生进行讨论:我们的生活用品是如何从工厂的生产环节进入到我们的消费环节?由此引发“交换”与“货币”的经济概念。然后,由“交换”与“货币”上升到地区、国家之间的商品“交换”,引出“贸易”的概念。在学习过“国际贸易”这一节知识后,我散发给学生一篇经济随笔《一个人人都买、人人都卖的社会》[6],让学生根据这篇讲述现代市场经济中基本的经济行为——“买”和“卖”是如何培养了专业化生产、推动了社会进步与生活水平的文章,来书面回答两个问题:(1)从你个人的购物行为过程来理解什么是“贸易”?(2)例举出你身边的,那些得益于国际贸易而出现的商品或市场形态。其实,提出这两个问题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课上的概念讲解,并能运用这些概念与理论知识来解释或发现现实社会的经济活动,从而推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并能持之以恒地学习。

2.      满足学生的能力发展需要。

学生总是偏爱那些能积极反应的活动——与你或同学互动、摆弄材料或做些什么事,而不是只是听或阅读。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事实、概念和定义,但他们也经常需要机会通过应用、分析、综合或评估他们的知识水平或理解程度来达到较高水平的目的。因此我们在平时的专业教学中应该提供给学生包括辩论、调查研究项目和模仿练习、案例分析报告会等在内的各种教学互动形式,这些活动会让学生觉得学校中的学习涉及“做某事”,“学有所值”,同时也能满足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思维方法等综合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目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深入推进中。摒弃“学科本位”的教学模式,形成以行动导向法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学习者学习方式的改变,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把握好“理解、欣赏与生活应用”这三条原则,中职国际商务专业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是可以实现的。

 

[1] 摘自“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2005115

[2] J·布罗菲 (美)《激发学习动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9月第一版,P135

[3] 采用“学习目标”的学生关注获取学习活动所欲传递的知识与技能。而采用“表现目标”的学生会更多的将学习任务看成是对其表现能力的一种测试,而不是学习的机会。他们主要关心保持自我知觉和公众(主要是老师与同学)形象。

[4] 肖文 应颖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国际商务专业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5]  茅于轼 摘自《生活中的经济学》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33月第2 P53-58

[6]  茅于轼 摘自《生活中的经济学》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33月第2 P202-207

 

 

 

 

 

 


写评论

还能输入140个字

评论加载中...
二维码

名师工作室移动端

  • 扫一扫,直接在手机上打开
  • 随时随地使用工作室
分享
回到顶部
关闭

扫码登录更安全

空间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二维码已失效 请点击刷新
请打开扬州智慧学堂APP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扫描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取消二维码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