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您现在的位置:扬州教科研 正文内容
心理咨询案例:怎样培养学习自主性
心理咨询案例:怎样培养学习自主性
重视对有家庭不幸和家庭悲剧背景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对于其身心健康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缺损型家庭的子女出现心理异常的情况较多,父母的离异,亲人的离世会给学生幼小的心灵强烈的刺激,留下难以抹平的伤痕。在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面前,习惯在父母呵护下生活的孩子一下子被抛入一个不完整的家园,其失落感,无助感是难以言状的,而中学生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尚无法正确看待生与死的现象,进面产生强烈的恐惧,焦虑而无法解脱;沉溺于痛苦中的父亲或母亲给予子女的补救性的爱与关怀,往往给予子女更大的心理压力;社会对缺损型家庭中配偶的关注,安慰远远高于对其子女的,对孩子多是怜悯、同情,但孩子需要的却是理解与尊重,渴望象正常家庭的子女一样生活。此类学生自我压抑孤立,不被理解,心理能量得不到合理宣泄,人变得十分敏感、脆弱、易导致心理危机发生。所以,我们必须对缺损型家庭的学生给予积极关注,通过适时心理疏导,进行针对性辅导教育,通过相当长时间心理微调工作,抚平学生心灵伤痕。
缺损型家庭学生常有的适应不良问题主要在:
A.焦虑:表现为程度不一样的不安、害怕、惊慌、恐怖、个体认知活动效率降低,思维灵活性下降,学生逐渐悲观、消沉、失去自信,失去生活热情。
B.抑郁:悲观、绝望、自卑、自责、精神不振、觉得生活无意义。
C.强迫:家庭变故有时会诱发强迫行为,强迫观念的学生,学生无法克制,整个人变得心力憔悴。
D.社交恐怖社交障碍:在社交场合中,学生感到害羞、窘迫、内心极担心别人发现他的不自然或笨拙。
E.品行障碍等。
由此可见对此类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重要性。
笔者根据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量表分析及与有关班主任了解,对本校高一年级有重大家庭变故的学生进行团体辅导,之所以选择小组辅导不是个别辅导,是考虑到此类学生一般较敏感,在个别辅导环境中,学生有时难以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表露宣泄出来,采取小组辅导的方法,组员之间由于有比较相似的家庭背景,很容易相互理解,建立友好融洽的关系而主动交往,在这种气氛下,团体的力量、智慧、意志、毅力、勇气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促使个体在相互交往中互相关心、感染、学习、体验、启发、激励、促进、互助与娇正,共同承受痛苦,共同享受快乐,从而认识自我,探讨人生,接纳自我,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发展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以下是我们进行小组辅导的方案及其实施过程:
小组辅导活动过程分析图
内容:缺损型家庭学生心理辅导
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量表分析
EPQ SCL-90 生活事件父母教养方式量表
辅导者收集案主二资料
成立“谈心小组”共同确定目标、要求、原则
活动之一:“我的小秘密”交流
活动之二:“我在家庭中所感受最痛苦
最愉快事件”的倾诉
活动之三:“我是一个……人”,
“假如我是一个……人”的角色互换
活动之四:“严重事件”讨论
活动之五:“生命线前的沉思”
活动之六:“健康生活辅导”
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确实小组成员,成立“谈心小组”,确立小组目标,制订小组规范互订契约等。
活动之一:“我的小秘密”交流
1、目标:A、增进组员间了解、交往。B、在交流中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C、共同探讨,多向沟通,通过交互分析提供心理暗示。
2、要求:A、每位组员将自己的一个小秘密写在纸条上,不记名打乱后,每位组员轮流充当组长对小秘密进行分析,共同探讨。B、组员互相之间尊重、理解、接纳。
3、认识:缺损型家庭子女的心理十分敏感,在自我防御机制的影响下,不易暴露个人深层次问题,“我的小秘密”活动使学生吐露真言,如学生A反映“我每天洗脸洗手十次以上,似有洁癖”。在讨论中其它组员针对此问题提出:为什么要频繁洗手洗脸?这样做对皮肤不好,少洗两次没关系;能否坚持半天不洗手洗脸,故意不洗手洗脸是否一定会产生严重后果;如果自己无法控制,大家一起来帮助他克制。又如学生B反映我曾有自杀的念头,组员在讨论中提出自杀不是解脱的办法;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希望,我们活得更加精神;不要因为一时打击就悲观失望,等我们长大了会大有作为等等。由于在组员讨论中,一致说教面孔,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互相之间的关怀、支持、帮助,易产生心理共鸣,感染力强,在此活动中笔者迅速发现组员不良适应的类型及程度。
活动之二:“我在家庭中所感受到的最痛苦和最愉快的事件”的倾诉
1、目标:A、进一步了解组员的家庭情况,了解其对家庭的真实感受。B、通过倾诉,宣泄、共同讨论,组员焦虑抑郁的情绪进一步缓解,愉悦的情绪共享。
2、要求:在纸上写上自己在家庭中所感受到的最痛苦和最愉快的事件,共同讨论倾诉的内容。
3、认识:通过小组活动的倾诉、宣泄、沟通和探讨。一方面,组员将长期压抑在心底的痛苦宣泄出来,产生同病相怜、忧苦共担、风雨同舟的效果,有助于提高组员面对挫折的承受力,减缓心理紧张与压力。另一方面,小组讨论中组员也有愉快情感的宣泄,每位组员通过自身或他人对愉快情感体验的回忆,往往最愉快、最美好的场景又呈现在眼前,能暂时忘却自己的苦痛,共享快乐。
活动之三:“我是一个……人“”假如我是一个……人“的角色互换
1、目标:A、进一步自我反省,自我分析,探索个人的态度、价值观与行为方式。B、通过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尝试我的行为和获得新的体验。C、通过组员的互助,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心理支持系统,增强小组士气,减少对组长依赖。
2、要求:A、组员在纸上写“我是一个……人”探讨自己的态度、价值观、行为方式,B随意交换后,另一位组员在下面接着写“假如我是一个……人”体验对方的所思所想,并提供新一行为方式。C、将纸片交给原先所定的组员,该组员阅读后再在纸上写上自己的体会。
3、认识;通过角色互换,组员进一步自我暴露敞开心扉,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每位组员直接得到来自他们的关心、帮助。
例如:学生D写,我是一个缺乏自信心的人,由于家庭的不幸,使我对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毫无信心,每天放学回家,只有我与妈两人在家,看见别人家一家三口欢笑地在一起谈天说地,就禁不住心里一阵发酸,在学校与人相处,总认为别人比我强,在别人面前也从不说出自己的看法、见解,也从不加入到别人热火朝天的讨论之中。
学生A写:假如我是个缺乏自信的人,我会从现在开始培养自信,不必要一定拿自身弱点与别人优点相比(尽管这很有必要),同时要看见自己的闪光点,要学会让自己成功,以之为动力,自信心会有的,单亲家庭也不是你的错,不必太难过,性格开朗一点,主动加入别人的讨论中,他们不会拒绝你的,越是孤独就更增加孤独,你是个男人,要学会坚强和自强。
学生D的体会:要对自己充满信心,要找寻自身的闪光点,争取成功。
我们看到,这种角色互换活动的后果是每一位组员增进对他人的理解,又得到了他人的充分理解。在这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组员互相提供心理支持,探索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起到示范作用,对组员重塑自己的生活信念起到了十分有力的效果。
活动之四:“严惩事件”的讨论
1、目标:A、共同探讨“严重事件”的性质,原因和后果。如何应对处理“严重事件”防止心理危机发生。B、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严重事件”从改变其认知到改变其情绪和行为,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
2、要求:A、组员将自己认为的“严重事件”列出。B、讨论“严重事件”性质。C、重新思考严重事件。D、归纳怎样积极适应对挫折的行为方式。
如学生B列出的严重事件是“父亲去世”
第一步:讨论其性质:1、你是怎样看待它的?2、它会有什么样的后果?3、它是否真正很严重?为什么?4、你如何处理?你的处理方式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第二步:重新思考“严重事件”。1、“严重事件”对我真正的影响是什么?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影响?2、我的处理方式对我有何价值,它能帮助我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它对周围人有何影响?3、如果我换一种角度或换一种思考来看待这些事件,结果会怎样?
第三步:积极应对“严重事件”:1、正确认识挫折的两重性;2、树立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不断完整个性;3、不断增强意志锻炼。
3、认识;“严重事件”的讨论既是价值澄清和难题互助过程,又是认知治疗过程。可帮助组员重新建构认知系统,改变自己对世界、对未来的消极看法,帮助其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生活。
活动之五:“生命线前的沉思”
1、目标:A、反思人生,认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B、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进取、不畏艰难、乐观豁达的人生观,珍惜生命,善待人生。C、鼓励学生确立符合实际的自我理想,采用陶来恒教授所编制的“生命线前的沉思”表。
2、认识:通过活动帮助学生确立健全的人格,一方面,形成客观的自我认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接纳自己,对自己抱有希望,另一方面,恢复生活的热情,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提高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活动之六:健康生活指导
1、目标:A制定生活计划,对现在的生活行为进行具体化,数量化的分析,提供学生实际具体的指导,达到自我检查、自我激励的目的。B、增强学生的独立精神,提高自信心,强化行为动机,提高生活质量。
2、要求:采用松原达 先生的生活分析法,共同制订“积极生活文案”,阶段检查方案实施进展状况。
通过小组辅导的系列活动,间隔半年第二次测试SCL-90量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明显改善。结果表明学生的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等项目指数下降显着。
通过小组辅导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帮助学生解决家庭变故带来的问题,应付危机,摆脱困难,并增强面对困境与压力的能力与勇气,使学生去除不良适应行为,化解负向的或冲突的思想与情感;指导学生作选择,作决策,制定行为计划,鼓励学生通过自我探索,寻求生活意义,使学生过健康、有意义的自我满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