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研>>综合实践您现在的位置:扬州教科研 正文内容
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技术教育关系的研究
《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技术教育关系的研究》
结题报告
高邮市菱塘回民中心小学 李伟、沈桂明
高邮市菱塘回族乡是江苏省唯一的少数民族乡,菱塘回民中心小学地处该乡的镇中心,占地36亩,由乡政府于2001年投资500多万元异地新建而成。学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从办民族特色学校着手,采取以劳动技术教育实验基地为载体,把培养经济建设人才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对学生实施劳动技术教育,培育学生劳技素养和技能。
在江苏省教研室和扬州市教科所的关心和支持下,我校立项的国家级重点课题子课题《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技术教育关系的研究》,经过认真的工作实践和缜密的调查研究,本课题实验按计划顺利进行了研究,具体做了如下研究工作:
一、 课题提出(研究背景):
进入21 世纪,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以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为重要标志,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理念,新思想,新发展的氛围正在形成。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已很难适应这种要求。新形势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重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和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和劳动、实践的能力、交流与协作的能力以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劳动技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中的四大领域的重要一块。劳动技术教育具有特殊的育人功能,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有其自身的特殊的规定性。劳动技术教育最重要的特点是就是他的综合性、实践性、技术性和创新性。“德、智、体、美、劳”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的统一。劳动技术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形式。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然要研究落实劳动与技术的内容。小学生无论从认知水平和能力还是从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都是处在人生起点阶段,可朔性很强。增强小学生的劳动技术素养,提高其实践能力,获得生活技能学会自强、自律、自学、自护、自理等自我服务是社会和家长的期盼,对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加强劳动技术教育是非常有效的途径。
现在世界各地都在重视劳动技术教育,尤其是联邦德国,他们有句名言,“我们的学生考试考不过你们,我们的学生做的产品专门卖给你们。”可见人家十分重视学生的劳动技术并非常有成就。他们的学生在学校劳动技术就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学生的劳动素养非常高。我们的学校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适应高考方面做的很多,恰恰忘记了“一切是从不劳动开始的”古训。导致小学生不会做家务,不会自我服务,在考上大学就是成功的背景下,“劳动最光荣”已经是口号和摆设。
研究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关系其价值在于能更好的实施新课程,落实综合实践和劳动技术的目标任务,切实培养小学生劳动素养;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理解课程目标,提高教师素质;课题研究更能围绕目标拓展综合实践课程的新领域。
本课题是“十五”规划课题的延伸,是“十一五”课题劳动技术教育发展研究的子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有其现实意义。对深化劳动技术教育的研究,建立新的科学的劳动技术与综合实践的联系,寻找劳动与技术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获得新的评价又有一定的前瞻性,具有理论意义。既能针对国家现实需要,同时又是面向国家长远的发展需要,具有实际的研究价值。
二、研究过程(主要工作):
本课题从2007年初开始准备,研究工作开展三年多来,我校课题组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做好研究准备:师资准备——开展以劳技教育为主体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关键问题是师资培训。因为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国内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又没有固定的教材和参考资料,也没有成功的案例可供参考。我们在课题实施之前从三方面做好师资培训工作:一是对全体教师进行了新课程理念的通识培训,观看相关录相资料,让全体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目标、内容、实施方式以及与劳动与技术的关系等有个初步的了解,对课程有个比较完整的理解。二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请扬州市教科所薛大威科长对全体教师进行教科研的理念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研究能力。三是采取教师自愿报名与学校指定相结合的办法,建立课题了研究小组和劳技课教学的教师队伍。教材准备——教材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操作性、实践性较强的内容之一,也是根据我校实际并以此为突破口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内容,教材准备十分重要。为此,我们把劳技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为课题研究的实施载体,在使用原编劳技教材的基础上,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组织准备——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学校拿出800多平方米的地作为学生劳动教育实验基地,每学期制订各年级的活动计划。劳技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对操作技术层面的要求很高,为此,我们在硬件技术上,投资近十万元,创建了数字化校园,为教师实施课程提供了坚强的物质保障。
2、确立研究目标:本课题是国家十一五课题《基于素质教育的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深化研究》的子课题,重点研究农村小学综合实践与劳动技术的关系。探究在农村学校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开展劳动技术教育,如何挖掘劳动技术教育的素材,如何通过劳技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劳技教育中如何建立起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通过研究,努力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农村劳动技术教育的素材体系和教学体系。
本课题以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中的劳动技术教育为主要内容,侧重研究农村小学生可以在劳动技术方面做哪些探索和研究。利用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重点开展种植和养殖方面的研究。如在种植方面,指导学生从辩认植物种子、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割等过程中认识植物生长的全过程,研究植物产量的最大化和种植成果的最优化。在养殖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养鸡、养鹅、养羊等动物,让学生体验实践过程中的乐趣,探究养殖过程的技巧等。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写自己的观察日记,写个人对种养植过程的探索与反思,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农村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技术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农业劳动,农业生产,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学以致用的意识、创造性开展研究的意识。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劳动素养、技术素养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本课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开展劳动技术的研究,创设劳动技术的学习环境。以教学为中心,以实践为主要环节,以研究课、观摩课、公开课、示范课为载体,以研讨会、教学研究活动为纽带,加强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的设计的研究。邀请专家指导,加强理论学习,带领教师探究。通过教学策略的多样化,凸显课堂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探究开放性的活动课教学新思路,改革教学评价,建构优质小学劳动技术课堂教学策略和范式。理清综合实践和劳动技术的关系,实现劳动与技术的课程目标。
3、深入开展活动:
(1)因地因时制宜,充分利用基地。与食堂工作人员合作开发,为了使这块地能够快速成为学生种植实践基地,我们与食堂工作人员分工协作,重体力活由他们来承担,他们负责土地清杂、挖掘翻土等工作。学生负责种植、护理等力所能及的事务。收获的蔬菜供应学校食堂,适当降低学生的伙食费。承包到班人人有责,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基地划分成若干块,由四至六年级各班承包,让每个班都拥有自己的一块责任地、实践地。依据时令协调品种,对于种植的品种上,我们依据季节时令特点,自主选择与统一要求相结合,每班把自己希望种的品种上报到教科室,然后平衡一下,确定各班分种一种蔬菜,确保蔬菜品种的多样性。配套设施工具齐全,除了自然种植,我们还采取薄膜、大棚种植等方法,我们要求食堂提供薄膜、大棚等设施,学校准备日常使用工具,确保劳动正常开展。
(2)多种渠道,学习种植技术。虽说农村的孩子较城市孩子对蔬菜的种植熟悉些,但真正的让他们去种植还是束手无策,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如何去从事这些劳动。想让这项综合实践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必须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种植技术培训。立足课堂,扎实教学,小学《劳动与技术》的教材中关于种植课的内容较多,教师认真备课,课堂上教学生选种、讲解播种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等式。在种植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及时了解情况,给学生具体帮助,确保研究正常进行。邀请行家技术指导,由于教师本身知识、能力有限,对一些蔬菜的种植的教学难以有限开展,而我们学校有学生的家长就是蔬菜种植大户,我们觉得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通过联系,家长同意来校教学生们一些种植方面的常识,而且还提供了一些蔬菜种子。对于种植过程中的管理出现问题,学生们便主动地去请教这位专家或请食堂后勤人员帮忙。我们学生的家长对于家常蔬菜的种植都非常熟悉,我们动员学生向家长学习。家长们非常乐意指导学生进行种植,有很多学生在家里的菜地也有自己的一份实验地。伙伴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鼓励学生向身边的小老师学习。由于有些学生生活在集镇,家里无菜地,对种植一窍不通,我们鼓励他们虚心向农村的孩子学习。学生们手把手的教,不仅懂得种植知识,更深化了感情,促进了友谊发展。向书本、网络学习,种植前的知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们鼓励学生通过自己查资料、上网搜索来解决,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关注实践过程,提升学生各项能力。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开放的实践性课程,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不是一个机械的管理,它的管理是课程资源的管理,时空的管理、学生的管理,要让有效管理贯穿整个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在有效的管理中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这一自由的领域得到充分发展。
具体研究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 准备工作
①实践基地的开发(由学校食堂人员负责),承包到班。
②各班规划种植,学校统一协调。
③知识、技术的搜集与学习(访问有经验家长、查阅资料、上网搜索相关知识),出一期“种植专刊”。
第二阶段 种植、管理阶段
①学习所种植菜的方法。
②开垦菜地,分班播种,安排“值班表”。
③进行“田间管理”:拔草、浇水、施肥、除虫治病等。(请菜农现场指导、查阅相关资料,即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④观察记录蔬菜的生长过程。
第三阶段 分享劳动果实
①收获蔬菜,进行评比。
②做一道美味的菜肴(以所种蔬菜为主料)。
③集体讨论活动的发现、收获。
④写好总结。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对过程中出现的畏难、怕吃苦、灰心等消极情绪,我们积极引导教育,帮他们树立信心,确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我们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科学、劳技、语文等学科知识来研究实践过程,学生们用劳技、科学知识来指导科学种植,用数学统计得出种植规律,用语文观察日记记录蔬菜生长过程,用美术来配上插图,表达实践感受,形成实践理化。
三、初步成果(结论分析):
1.丰富了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开发了学科建设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课程实施、目标实现的基本条件,应该而且必须受到重视。从世界的角度看,凡是教育水平高的国家和地区,其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也是很高的。在我国,长期以来课程资源被简单地理解为教材。人们一提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想到订教材、编教材,而没有想到其他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这种僵化观点的长期存在是导致我国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六项目标有着直接的关系,课程资源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不同类型的课程资源对与促进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同的价值,教科书以外的丰富的课程资源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的形成。因此,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技术教育活动的开展就是对劳动教育理论的充实和课程资源的开发。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室不是唯一受教育的场所,学校里蕴涵着丰富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资源。各学科教师结合本学科的教学,渗透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因素;学校拥有的树林、花园、田地、基地等,是学生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天然场所;学校的橱窗、板报及其画廊、园地、队角的布置与维护,可以使学生获得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体验。此外,学校日常生活中环境的整治,工具和设施的维护,课桌椅的修理,重大节日活动的开展等都是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有益资源。
2、推动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劳技教育的深化。
综合实践活动与劳技教育的有机结合充分挖掘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育人内容。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充分挖掘了活动所蕴涵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自我因素。主课题与子课题研究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劳技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虽然综合实践活动要在实际的调查以及资料的搜集基础上解决问题、开展活动,但活动本身以及探究的结果并不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综合实践活动更为重要的是关注活动背后的实质,关注学生通过活动所进行的自我发现与自我塑造。
生活德育和综合实践性的劳技教育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反思”这一思维方式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作用。渗透于活动过程和在每一活动结束之后所进行的反思实际上是学生对自己活动过程进行监控和对自己活动结果承担责任的行为。在反思中,学生可以思考自己究竟对什么感兴趣、自己在活动中是否全力以赴、自己是否发挥了创造性、自己有哪些缺点等等。这些思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活动的内在动机和自信心,激励他们更热情、更努力地参与活动,而且使学生学会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行为以及活动的结果负责。因此,反思是个体获得自我感的方式,是学生自主性的体现,是学生走向自律的必由之路。综合实践活动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反思品质。
3、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式发展,丰富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内涵。通过研究,绝大部分教师感受到了学生精神面貌的变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熟悉的学校特色——劳技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给予学生个性发展的充分空间,从而极大地激发出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对活动的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不断获得迁移,同学们反映现在班里的同学“更关心周围的环境变化”、“对大自然越来越了解”。“变得爱动脑筋了”,而且“学习气氛更浓了”。增加了实践、体验、创造的自信心,劳技教育的综合实践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些角色,提供了一些新的情境,孩子们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的过程,成了一个“实践、体验、创造”的德育过程,不但让学生对世界的认识有了“发言权”,而且在活动中他们发现了自我的潜能,最终树立起对自己、对人生的自信心。提高了以自主探究为中心的交往能力,以劳技教育为主体的综合实践活动对小组合作形式的提倡为学生的交往创造了机会,随着交流次数的增多,小组成员之间逐渐了解和熟悉。自我领域的开展以及反思环节的实践又使他们敞开心扉,坦诚地面对自己或别人的优缺点,从而使彼此的交往更加深人。
4、促进了教师角色的全面转换,加快了教师成长的步伐。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有了新的推动力,全体参与研究的教师都认为自己的教育观念有了改变。“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以往的学科课程,也不同于以往的劳技课单纯地传授给学生劳动技能”、“教师不是综合实践的权威,不是实践活动的解释者,而是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这些观念教师们已达成共识。教师之间的研讨、协作增添了新内容,大部分的教师认为自己需与其他教师协作才能指导学生的活动。所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要求打破因学科的隔离所造成的交往屏障,促进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特长的教师之间相互请教、寻求帮助。因此在活动开展中教师之间的研讨、协作机制就自然地建立起来。综合实践活动和教师的学科教学相互渗透、相得益彰,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学科知识的学习,以学科知识的自主延伸审视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已自然的转人课堂,给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5、促进了劳技基地的建设,创建了劳技教育的特色。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要求:“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基本设施和设备及其专用教室与场所的建设和管理。可因地制宜建立多种形式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学校开展以劳技教育为主体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来,精心建基地,努力创特色,使劳动实践基地成为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的重要载体。
一是建立了种、管、收为一体的劳动基地。学校在土地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划出600多平方米土地作为学生劳动实践基地,为了使基地设施配套,学校开深井灌溉,挖沟系排水,搭大棚增温,并由学校组织食堂后勤人员统一翻整土地,统一清理杂物,统一划块分管,形成了小而全的劳动基地,小而精的实验基地。
二是建立了写、画、制为一体的学习园地。学生在劳动中得到了亲身体验,以劳动过程为素材、以劳动基地为场景通过课内外写作记过程、写感想;通过绘画画幼苗、画果实、画劳动时的欢乐;通过采集、制作标本,加深对农作物结构和生长过程的认识,学生们还将自己在劳动实验中的作文、绘画作品制成风格各异的手抄报,学校将学生的作文、绘画、手抄报、标本制作等定期布置在专设的劳动园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劳动实验的兴趣,丰富了学生劳动实验的知识。
三是设立了管、展、藏为一体的农具展室。农具是农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制作、使用的生产器具,积累了农民群众的智慧,学校与劳动实践基地相配套,通过学校添置、家长贡献等途径收集畚箕、扁担、粪桶、锄头、草叉、大锹、小锹等常用农具近50件,农具展室的设立起到了管理、展览和收藏的三重作用。
本课题开展研究以来,我校的以劳技教育为主体的综合实践活动促进了劳技教育的深化,推动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丰富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内涵;促进了教师角色的全面转换,加快了教师成长的步伐,取得的成绩是可喜的。但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难点,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升学压力的制约——随着升学压力的越来越大,小学教育也深受其影响,少数教师和部分家长对学校的劳技教育已经不如以前那么热心支持,他们普遍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科学习能力;农村师资专业能力的制约——教师指导专题研究已经力不从心,缺乏业务的专业性和丰富的资料支撑;经费的制约——课题研究牵涉到很多物质方面的准备,有些基本是消耗性的支出,而且教师也得予以一定的补贴;活动安全的制约——活动安全始终是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存在的隐患。
201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