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而言,教研员的学习机会比一线教师要多。每次到上海参会、听课总会有一些感慨,与江苏的教育不一样!所以,很想组织我们的地理教师到上海学习,今天终于梦想成真。梦想的实现归功于李功爱老师的精心策划,我发自肺腑地感谢。
上午,王老师带我们先去参观极地研究所的科普馆。企鹅、海豹、巨海燕等生物标本,南极石、雪地车、雪地摩托、船载卫星接受系统、风格各异的各国考察队队旗等实物,国家领导人的题词,大量珍贵的照片,雪龙号破冰船模型、南极洲沙盘,我国极地考察的发展历史,真地令我大开眼界。正好,昨天雪龙船刚回港,科考队员还得接受体检等,明天研究所将举行隆重的“迎船”活动,所以工作人员都很忙碌。王老师说,这些考察队员常给学生、教师开设讲座,介绍科考的故事。我对王老师说,区域的差距很大,这些宝贵的资源只有大城市才能拥有;同时,心里还想着这其实是一种不平等,现行的课改更是有明显的城市倾向。李老师说,研究所的人都很低调,工作环境也很一般。我说,真正有学问的人都不关注物质利益。
参观结束后,我们去进才实验学校听课。校园文化很有特色,主楼的大厅中一棵巨大的“树”上印着百部名着的封面,寓意是百年树人;学生的摄影展、画展中有许多富有创意的作品。我突发灵感,下学期就举办一次地理教师摄影作品大赛。
李老师安排了两节课。年轻的唐晓峰执教了《多变的天气》,青年骨干教师杨炜君执教的是《气候与人类活动》。两节课上学生都有不俗的表现,孩子们的知识面很宽,思维很敏捷,表现欲望非常强烈,这正是我们的学生所缺乏的品质。听杨老师的课,就像是欣赏一台戏剧,教室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表演的舞台,她的语言亲切动人,富有感染力,对学生回答问题总能给予精彩的点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有机地融合进了学习内容,我相信这节课一定能促使学生树立起节约能源的意识,并可能转化为低碳生活的方式。
下午有幸参加在上海南洋模范中学举行的上海市地理名师基地论坛,论坛的主题是课外教学。李功爱、陈胜庆老师是基地主持人,他们邀请了德高望重的向学禹、徐宽宏,上海市教研室副主任赵才欣、上海师大江晔教授、吴照等特级教师作为点评专家。论坛的气氛既严谨又活泼,内容是严谨的,表达方式是活泼的。六位发言人围绕主题、结合自己的工作分别阐述了对课外教学的认识与实施经历。上海的五位骨干教师与哈尔滨第三中学郭迎霞特级教师的口才都棒极了。何华琴的语言生动优美,回顾了自己参加名师培养的难忘体验;吴文清对教师素养组成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杨莉实事求是地讲述了开展拓展性课程的得与失;宋赛萍非常谦虚地展示了崇明乡土资源开发利用的经验;华平生语言幽默机智,利用大量的图片展示了自己带领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的经历,他提出“地理人=快乐+奉献”。哈三中郭迎霞的发言《教师的文化自觉与创造课堂的生命力――谈地理教师的心灵修炼》最令我感动与共鸣,她主编的《考试地图册》销量达百万,一系列的地图用书体现了她沉甸甸的积累,我想正是她对读书的热爱与思考造就了她既拥有美丽的容颜,又蕴含着自信的气质,我想不论在哪里她总会散发出耀眼的光芒,我佩服这样的女人。几位专家的点评很精彩,江晔教授对“课外教学”提出了理性思考的问题,给我许多启发;向学禹老师一辈子为地理教育“打江山”,这种执着精神非吾辈不能企及。论坛中确实是妙语连珠,赵主任戏称是“南模”论剑。论坛主持老师也非常机智,她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地理教师是在三尺讲台指点世界”。
透视这场论坛,它给我带来诸多方面的思考。首先,从学术的角度看,促使我研究“课外教学”的相关内容,这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概念,没有认真考虑过,我们需要了解课外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区别、联系分别是什么?课外教学与地理奥赛、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田园调查等等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去理清?教师在课外教学中的指导应到什么程度?魔灯平台技术如何发挥其在课外教学中的作用?如此看来,这个话题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其次,从教研形式看,这种方式能够让更多的教师拥有话语权,思维的碰撞也就更多,我准备在今年暑期培训中就举办一场真正的论坛,在下周的高三研讨活动中让各个学校的教师介绍一个最成功的做法,并给予最佳方法设立“金点子奖”。再次,反观我们的教师,有的是勤奋与干劲,缺的是思考与创新;我们过多地关注知识目标、关注考试成绩,对有些教师而言,甚至成为教学生活的全部;同时,研究性学习难以扎根,我们的教师很少关注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与获取知识的渠道,加之自身知识更新少,能够给予学生的自然只剩下课本与试题,长期以往,自然会形成固步自封、坐井观天的局面,当然也难以在工作中获得乐趣与进步。
李老师赠送的《大地之鹰――浦东地理人摄影集》、《走近湿地》、浦东地图等作品是教科研成果的最好印迹,是一群热爱地理教育的同行焕发的生命光彩!想想,除了复习资料、乡土教材外,我们还真拿不出什么有特色的成果,这种差距令我汗颜。
短短一天的学习时间实在有限,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真是享受了一场精神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