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研>>地理您现在的位置:扬州教科研 正文内容

观二十节课堂,谈十二点缺憾

观二十节课堂,谈十二点缺憾

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朱雪梅

20101020,扬州市青年地理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落下帷幕。从预赛到复赛,总共观摩了20节课,分为“锋面系统”、“内外力作用及其地表形态”、“水圈与水循环”三个课题。本次赛课采取封闭式备课,下午抽签后上交通讯设备,然后公布课题,四个小时的备课时间,制作课件与教案,提交后打印给选手,并不得改动。选手全程有人陪同,不得与他人联系。所以,本次赛课检验了参赛教师的真功夫。

在听课过程中,为选手富有创意的设计而拍案叫绝,也为选手差强人意的表现而失望。如果从教学理念看,市直中学的教师明显优于县市区教师,大家都说这得益于这几年来我们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但是,市直中学预赛课堂表明,少部分薄弱学校的教师教学能力实在令人担忧。也许职业习惯,我更注意课堂中的缺憾之处,一一罗列,竟然多达12条,希望我们的教师能够在未来的教学中加以克服。

一是心中没有学生。许多选手教学过程中眼中看到的是学生,但心中并没有装着学生,教学重预设轻生成,重讲授轻活动,只考虑完成自己的讲稿,而忽略学生的需求与认知特点。如有些简单的知识点,学生已经掌握,还反复讲授,学生难免不耐烦。个别教师甚至整节课都一直站在讲台上,自始自终没有走进学生中间,教师俨然成了一个电脑课件的播放员。

二是人文素养浅薄。优秀的教师一定是博览群书的,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并能够加以迁移与引用。这一点是很高的要求,但显然也是当前许多教师非常缺乏的品质。如有些选手对有关诗句理解有误,有选手制作“内外力作用及其地表形态”的课件,选用含有中华古文化元素的图片做为底图,非常不协调,说明缺少基本的审美能力。有些教师穿着打盼不协调,如上衣穿正装、下穿牛仔裤,身着西装、脚穿旅游鞋等装盼,给人以不伦不类的感觉。

三是专业功底薄弱。这是当前年轻教师共性的一个问题,我以为也说明了师范教育中忽视专业基本功培养的通病。绝大部分选手的课堂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对专业知识曲解的问题,如错误地解释“背斜构造中能够形成石油”,“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不能正确绘制“锋面示意图”、认为“水循环中物质迁移就是指水的迁移”、提出“喜马拉雅山为什么变矮”的问题等。个别选手专业术语使用不规范,有一些比喻非常不恰当,甚至有些低级趣味。

四是教学理念陈旧。有些课讲解很细很准确很有深度,传授式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师道尊严的用语非常刺耳,如“谢谢大家配合”、“到黑板上给我画图示意一下”、“给我讨论一下”、“你们给我绘制示意图”、“大家一起给我说说水循环的环节”。有些课堂的教学目标只瞄准考试,知识点学习过于机械、标准,如有一节课上,要求学生板书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学生关于过境后的天气答案为:“气压下降,天气转晴,气温上升,受单一暖气团控制。”这是多么理想的答案啊,说明学生真正理解了,但是教师却评价说“‘受单一暖气团控制’就不要答了,考试不作要求,是画蛇添足。”结果引起哄堂大笑。我是一声叹息,这位学生本该受到赞赏,却可能被伤害了自尊,被压抑了个性。

五是教学机智不足。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做到眼观四方,耳听八方,应该能够从学生的神情中捕捉到他们的需求,应该能够智慧地处理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如,有的课堂在授课任务完成后,还有时间剩余,教师则宣布:“今天就讲到这里,下面时间自己看看书。”其实,多余的时间留给学生总结、质疑、提问,反而能够提升教学的品位。再如,有两节课,关于冷锋天气示意图中雨点方向表示错误,课后我向授课者指出,他们都说自己知道错了,觉得不必要解释,就没加以说明。如果教师真地发现材料中有错,完全可以将这种错误化为讨论资源,设计一个纠错活动,可以向学生提出:“这幅图中有一处错误,你能找出来吗?”这样反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六是教学语调乏味。优秀的教师只要登上讲台,一定是神采飞扬、激情四射的。但是,部分选手语调平平,特别是市直预赛中的众多选手,讲授缺少感染力,不管是教学组织用语,还是知识点的讲解,都是同一种音调、同一个音频,没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语言,没有发自内心的微笑,没有辅助的手势,使得讲解语言听起来味同嚼蜡,当然使得课堂气氛沉闷。个别教师甚至于讲了上句,下句就有气无力,一句话的结束显得很苍白。

七是教学策略单一。本次活动中,大部分教师都很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很少有一讲到底的课堂。但是,大部分课堂的教学策略显得比较单调,与学生的互动交往只限于问答式对话,多为缺乏思维深度的“师问生答”,也缺少追问、补问。有些课堂的讨论活动也是“假讨论”,是为了合作学习的形式而设置讨论。20节课堂中,诸如角色扮演、实验模拟、绘制图表、案例分析等方式应用较少。少数课堂静得令人窒息,不是“灵敏的寂静”,而是“思维短路的寂静”。值得欣慰的是,朱勰老师在“水圈与水循环”一课中设计的关于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辩论赛则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八是学习活动偏少。大部分课堂由于教学策略单一,致使课堂上给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的时间与空间都较少。如在三个课题中,锋面天气示意图、地质构造成因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都应让学生通过绘图活动理解其原理,但部分课堂却没有提供这样的机会,只是热衷于用课件模拟演示。有些课堂,设计学生板书、板图活动时,除板演的学生,其他学生没有相应任务要求,表现为东张西望的状态,这个问题普遍存在,亟需改进。

九是教学重点偏差。有些教师教学设计没有认真思考课程标准的要求,导致教学内容出现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等问题。如有一节课将大量时间用于讲解板块构造学说,而这一知识点为选学内容,非课程标准的规定内容;再如有一节课,对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这一重点内容作了略讲,而将较多时间用于分析华北平原水资源缺乏的原因。出现这些问题,不仅反映课标意识淡薄,而且说明对地理专业知识结构的理解也可能存在偏差。

十是理答评价简单。几乎每一节课堂,教师都会提出许多问题供学生思考、回答,但对学生答案的处理却显得比较简单,教师很少组织学生开展自评与互课活动,比较欣赏朱勰老师在“锋面系统”一课中的分组讨论,她特别安排一个小组做评委,评价其他小组提交的成果是否准确。大部分教师的评价用语缺乏针对性、激励性,常简单地用“好”、“非常好”加以总结,但好在什么地方缺乏具体理由,是语言准确还是富有创意?对错误的答案,往往处理也比较简单,有些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有些可能让学生有挫败感。

十一是问题意识不强。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永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但绝大部分教师自身就缺乏问题意识,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20节课中,几乎没有一节课专门设计给学生质疑、提问的环节。比较欣赏茅娉婷老师在“水圈与水循环”的课堂上,让学生自主设计“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内陆循环”三种类型的比较角度,这样的设计不仅促进学生主动探究问题,也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十二是板书板图零乱。尽管计算机多媒体已经走进千千万万的教室,但是我们依然不能忽视地理“三板”的设计。当前,年轻教师地理“三板”能力的下降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20节课中,仅有极少数教师精心设计了板书提纲,如李玉军老师用概念图表示“水圈与水循环”一课的知识纲要。大部分教师的板书呆板,板图不够正确、美观。

由于职业需求,每年听课上百节,感慨很多。有人说: 用手作画的是画匠,用脑作画的是画家,只有用心作画的人才是绘画大师。同样的道理,我以为:用嘴教书的是教书匠,用脑教书的是教师;只有用心去教书的才是真正的教学专家。

其实世上本没有完美的课堂,评课者指手画脚、评头论足很容易,而要真正上出一节精彩的课,除了深厚的教学素养外,还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事实上,我对自己的每一节“下水课”也都有不满意的地方,只不过听课教师可能碍于我的面子,没有提出来而已。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