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研>>地理您现在的位置:扬州教科研 正文内容
包容,让教科研的历程充满诗意
包容,让教科研的历程充满诗意
――读《包容的智慧》有感
朱雪梅
《包容的智慧》是一本富有哲理的书,也是一本温馨的书。自从拿到这本书,就有爱不释手的感觉,我在茶前饭后读过,在差旅奔波中读过,后来索性放到了枕边,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阅读、反省,便有了许多感触。这本书是佛教高僧星云大师和香港凤凰卫视总裁
我很喜欢柏拉图的一句话:“亮光在你的背后,生命期待着我们的蓦然回首。”回首往事,自从踏上教研员岗位后,我一直在苦苦思索,教科研工作的智慧究竟是什么?多年来不得其解,读了这本书,我终于悟到:教科研工作的智慧就是包容!包容就是智慧,智慧就是包容!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研员的角色是多元的,时代要求我们是政策执行者、课程设计者、专业引领者、教学研究者、发展服务者、质量评价者、示范辐射者、活动组织策划者,等等。要担当起这些角色的重任,不仅需要有深厚的专业素养,还要有容纳百川之胸襟。这本书的封底写道:“心胸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包容有多少,拥有就有多少。”以此来看,包容的宽度也就决定了我们工作的广度。大师说:“有容就是有气度、涵养、承诺、财富。有容纳的气量,自有端庄的容颜。境随心生,容从心现。”我们难以达到大师的境界,但却应该有像大师那样对包容的追求。那么,如何将包容的品质渗透进我们的工作中?结合教科研工作的特点与自己切身的感受,我认为我们需要修炼出以下几颗“心”:
一是宽容之心。书中“宽可容人,厚可载物。”“宽恕让未来变得开阔”两个话题都是谈的宽容的重要性,这也是教科研工作中最基本的心态。我们工作的主要对象是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理念、教学风格、工作态度迥异的教师,难免有观点的冲突,有拖拉的作风,有难以协作之人。工作中,化解矛盾的最好办法就是宽容,孔子说过“君子和而不同”,我们对于理性的建议要听取,对于不同的意见要包容,对于反对的意见要尊重,对于恶言恶行要宽恕。让我们再读一读雨果的名言:“世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二是责任之心。长
三是乐业之心。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真理。教科研工作是件苦差事,研究之路往往充满艰辛,没有乐学、乐业、敬业、勤业的精神就很难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有人曾说过任何职业都有诗与理想,最幸福的,是对于自己的职业有兴趣的人。从这点看,我觉得自己很幸福,作为一名地理教研员,我热爱地理科学与地理教育,喜欢执起教鞭的感觉,喜欢与同行们一起研讨,喜欢记录点点滴滴的感悟,喜欢在讲座中用自己对教育的行动与解读感染全场教师。所以我曾说:“教学是享受生活,教研是享受智慧,教育是享受生命!”这便是我的职业理念。
四是助人之心。俗话说:予人玫瑰,手有余香。教研员的工作是默默无闻的,是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我们需要有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在教师遇到困惑时,要为他们指点迷津;在教师走向教学竞赛的舞台前,要帮他们精心研磨每一个活动、每一个对话,甚至每一个眼神;在教师需要发表论文时,要给他们仔细推敲、修改,并推荐给合适的刊物。所以说,教研员需要有一颗助人为乐的胸怀,也只有在此过程中才能成就自己,赢得教师的尊重。
五是赏识之心。长
六是谦逊之心。长
七是感恩之心。知恩图报是美德。教科研工作一定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与关照,得到过成功和收获的喜悦,也碰到过困惑和迷惘的烦恼。对所有的一切,心存感激就会发现人生很美好。首先,我们需要感激领导的支持、同事的关心、专家的指引,感激广大教师所付出的努力,因为大家的帮助与合作才有教科研工作的进步;同时我们也要感激伤害过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我的心志;还要感激失败,因为他使我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也要感激成功,因为他使我的生命精彩而美丽。
八是淡泊之心。我们对教科研工作、对教育事业要有企图心,但对个人的功名利禄就要有平常心。星云大师说:“无欲无求,人格自然就高贵了;有了淡泊,心灵自然也就进入了宁静的世界。”我坚信,人生“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教研员除了穿行于学校课堂与研讨会场之外,一定要有坐得冷板凳的时间,要静下心来,定下神来,倾听心灵的召唤,在从容、安宁、淡定的心境下,才能做得真学问。我想这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的具体表现吧。
如果我们能用以上八种心态组成一颗包容之心,就能在工作中获得尊严、享受智慧,那么教科研的历程一定是愉悦的,是充满诗意的。另外,需要指出一点,包容是宽容、是兼容、是有容,但绝不是纵容,也不是软弱,面对违背职业道德的事情,面对损害教科研利益的事情,要以实事求是、坚持原则的公平公正之心处理问题。
总之,包容有着和谐的魅力,有着无穷的力量,包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我愿意将这种意识形态的认识比喻为物质世界中的水,即包容如水,包容既有水的柔情、水的灵动,也有水的坚韧、水的豪迈。水至柔能曲折,至盈可飘逸,至刚则能穿石,水还能滋润万物,这是水的精神,也是包容的境界。多年来一直以为,教育事业是理想者的事业,教育的目标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今年春季的一个下午,在竹西中学听课,我突然顿悟,教育的终极目标绝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民族的复兴,而应该有更宽广的视野,更平和的心态,所以我郑重地写下了一句:“教育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让世界更和谐!”这便是包容的教育、爱的教育,这也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崇高理想。
最后,我将林则徐悬挂于政事堂上的一幅楹联与大家共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韧,无欲则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