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研>>地理您现在的位置:扬州教科研 正文内容

包容,让教科研的历程充满诗意

包容,让教科研的历程充满诗意

         ――读《包容的智慧》有感

             朱雪梅

 

《包容的智慧》是一本富有哲理的书,也是一本温馨的书。自从拿到这本书,就有爱不释手的感觉,我在茶前饭后读过,在差旅奔波中读过,后来索性放到了枕边,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阅读、反省,便有了许多感触。这本书是佛教高僧星云大师和香港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先生的对话语录,它说明了古老的东方佛理与现代的人生哲学能够进行完美的交融。读这本书,犹如聆听两位高僧、名士在娓娓而谈,人生的阅历、世间的故事、生活的感知、智慧的清泉款款入心。听着,悟着,似乎于窗前明月中看到了梅花,于暗香浮动处观照了明月。全书中我最欣赏的一句便是“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云卷云舒”四个字最能代表我的心声,可取意为“风起云涌可卷,天清气朗则舒”,我经常用此提醒自己,一定要以一颗平常之心、宽容之心对待工作与生活。

我很喜欢柏拉图的一句话:“亮光在你的背后,生命期待着我们的蓦然回首。”回首往事,自从踏上教研员岗位后,我一直在苦苦思索,教科研工作的智慧究竟是什么?多年来不得其解,读了这本书,我终于悟到:教科研工作的智慧就是包容!包容就是智慧,智慧就是包容!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研员的角色是多元的,时代要求我们是政策执行者、课程设计者、专业引领者、教学研究者、发展服务者、质量评价者、示范辐射者、活动组织策划者,等等。要担当起这些角色的重任,不仅需要有深厚的专业素养,还要有容纳百川之胸襟。这本书的封底写道:“心胸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包容有多少,拥有就有多少。”以此来看,包容的宽度也就决定了我们工作的广度。大师说:“有容就是有气度、涵养、承诺、财富。有容纳的气量,自有端庄的容颜。境随心生,容从心现。我们难以达到大师的境界,但却应该有像大师那样对包容的追求。那么,如何将包容的品质渗透进我们的工作中?结合教科研工作的特点与自己切身的感受,我认为我们需要修炼出以下几颗“心”:

一是宽容之心。书中“宽可容人,厚可载物。”“宽恕让未来变得开阔”两个话题都是谈的宽容的重要性,这也是教科研工作中最基本的心态。我们工作的主要对象是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理念、教学风格、工作态度迥异的教师,难免有观点的冲突,有拖拉的作风,有难以协作之人。工作中,化解矛盾的最好办法就是宽容,孔子说过“君子和而不同”,我们对于理性的建议要听取,对于不同的意见要包容,对于反对的意见要尊重,对于恶言恶行要宽恕。让我们再读一读雨果的名言:“世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二是责任之心。长先生说:“天才的成就是上帝给的,普通人的成就是职业精神换的。”星云大师说:“能把自己的理想变成现实的人,一定不缺少责任感和使命感。有了责任感,就会懂得利他;有了使命感,就会勇于担当。”我认为在教科研工作中,只有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才能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才能将推动全市教育事业发展作为已任,才能竭尽全力为师生的专业成长与课程发展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三是乐业之心。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真理。教科研工作是件苦差事,研究之路往往充满艰辛,没有乐学、乐业、敬业、勤业的精神就很难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有人曾说过任何职业都有诗与理想,最幸福的,是对于自己的职业有兴趣的人。从这点看,我觉得自己很幸福,作为一名地理教研员,我热爱地理科学与地理教育,喜欢执起教鞭的感觉,喜欢与同行们一起研讨,喜欢记录点点滴滴的感悟,喜欢在讲座中用自己对教育的行动与解读感染全场教师。所以我曾说:“教学是享受生活,教研是享受智慧,教育是享受生命!”这便是我的职业理念。

四是助人之心。俗话说:予人玫瑰,手有余香。教研员的工作是默默无闻的,是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我们需要有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在教师遇到困惑时,要为他们指点迷津;在教师走向教学竞赛的舞台前,要帮他们精心研磨每一个活动、每一个对话,甚至每一个眼神;在教师需要发表论文时,要给他们仔细推敲、修改,并推荐给合适的刊物。所以说,教研员需要有一颗助人为乐的胸怀,也只有在此过程中才能成就自己,赢得教师的尊重。

五是赏识之心。长先生多年来坚持对自己的员工每天讲三句赞美的话。星云大师说:“给人一些欢喜,给人一句赞美,给人一点安慰,乃至给人一点希望,给人一点祝福,都是十分美好的事。”我认为这点在我们的工作中同样非常重要,我们应该懂得欣赏与赞美,要善于挖掘教师的优点,推广先进的做法,这样往往能够带动群体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六是谦逊之心。先生说:“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越是德高望重的人越是懂得谦卑。”我的恩师沙润教授曾教诲我:“越是有荣誉有成就,越要从别人角度审视自己,多想想不足,做人本然,做事得体,荣辱不惊,诚心待人。”我常以此训诫自己,不能因为自己的教研员身份,因自己所取得的一点点成就,而成为学术的霸权;相反,与专家、老师们相处的过程中,要谦虚好学,尊重差异,知错就改。

七是感恩之心。知恩图报是美德。教科研工作一定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与关照,得到过成功和收获的喜悦,也碰到过困惑和迷惘的烦恼。对所有的一切,心存感激就会发现人生很美好。首先,我们需要感激领导的支持、同事的关心、专家的指引,感激广大教师所付出的努力,因为大家的帮助与合作才有教科研工作的进步;同时我们也要感激伤害过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我的心志;还要感激失败,因为他使我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也要感激成功,因为他使我的生命精彩而美丽。

八是淡泊之心。我们对教科研工作、对教育事业要有企图心,但对个人的功名利禄就要有平常心。星云大师说:“无欲无求,人格自然就高贵了;有了淡泊,心灵自然也就进入了宁静的世界。”我坚信,人生“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教研员除了穿行于学校课堂与研讨会场之外,一定要有坐得冷板凳的时间,要静下心来,定下神来,倾听心灵的召唤,在从容、安宁、淡定的心境下,才能做得真学问。我想这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的具体表现吧。

如果我们能用以上八种心态组成一颗包容之心,就能在工作中获得尊严、享受智慧,那么教科研的历程一定是愉悦的,是充满诗意的。另外,需要指出一点,包容是宽容、是兼容、是有容,但绝不是纵容,也不是软弱,面对违背职业道德的事情,面对损害教科研利益的事情,要以实事求是、坚持原则的公平公正之心处理问题。

总之,包容有着和谐的魅力,有着无穷的力量,包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我愿意将这种意识形态的认识比喻为物质世界中的水,即包容如水,包容既有水的柔情、水的灵动,也有水的坚韧、水的豪迈。水至柔能曲折,至盈可飘逸,至刚则能穿石,水还能滋润万物,这是水的精神,也是包容的境界。多年来一直以为,教育事业是理想者的事业,教育的目标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今年春季的一个下午,在竹西中学听课,我突然顿悟,教育的终极目标绝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民族的复兴,而应该有更宽广的视野,更平和的心态,所以我郑重地写下了一句:“教育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让世界更和谐!”这便是包容的教育、爱的教育,这也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崇高理想。

最后,我将林则徐悬挂于政事堂上的一幅楹联与大家共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韧,无欲则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