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研>>政治您现在的位置:扬州教科研 正文内容

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法初探

      国际教科文组织反复强调:21世纪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综归一点,就是要“会学”、会“自主”学。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都充分说明了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会学习,古人说的“授之以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要讲究教学方法,要千方百计地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教学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构建新知,提高技能,养成自主学习的方法与习惯。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热情。
    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是与生俱有,它需要教师的培养与激发。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和教材的特点,精心构思,巧妙设计教学的过程,创设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与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去探索,使学生处于一种兴奋的学习状态中。
 1、以“本”寓情,指导阅读。思想政治课新教材编排依据学科与学生的特点,具有了很强的生动性与形象性。在教材的每一课中,都设计安排了“说一说”、“议一议”、“想一想”、“名人名言”,以及“相关链接”、“名词点击”、“专家点评”、“综合探究”等内容,教师应抓住教材这一特征,指导学生阅读这些内容,让学生在阅读这些内容过程中感受教材的趣味性,使学生有兴趣地去阅读,并通过阅读,了解学习内容与学习目的,养成自主阅读的兴趣。
2、创设问题,激发热情。在阅读教材前,教师可通过备课,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促使学生迫不急待地想通过阅读解决问题,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如在上初三《我国的资源和环境》一课时,可设计如下问题:①为什么说我国既是“资源大国”,又是“资源小国”?②在你生活的地域或周围存在哪些环境问题?
3、紧扣教材,提供相关阅读材料。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又有趣味的材料提供给学生阅读。如上初三的《当今时代的主题》一课时,可为学生提供如下材料:
 材料一:2001年9月11日,美国4架民航飞机遭遇恐怖分子劫持,其中两架撞击了纽约世贸易中心、两座塔楼相继倒塌,一架撞击华盛顿五角大楼。造成了2000多人死亡或失踪,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
 材料二:2001年12月3日,美国进行了国家导弹防御(NMD)系统计划的第五次导弹拦截试验,并取得成功。12月13日,美国总统布什不顾俄罗斯、中国及国内人民的普遍反对与抵制,正式宣布退出美苏1972年签署的《反弹道导弹条约》。等材料给学生阅读,大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的热情。
 4、联系实际,阅读生活。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阅读材料,而且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要指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与问题去认真观察、咀嚼、分析,增加信息阅读量,扩大视野,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久而久之,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养成了,阅读能力也就提高了。
      二、启发诱导,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意识。
古人云:“学贵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都说明了“疑”是获得真知、增长才干的起点。一切创造性思维始于“疑”,没有质疑,就没有创新。所以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启发、诱导、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与爱好质疑,要让学生养成质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学有所长,学有所得。
 1、创建轻松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敢于开口提问。积极思维是提问的前提,敢于开口是提问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要放下架子,要与学生沟通,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就敢于开口,愿意说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提出自己发现的或困惑的问题,并迫切需要加以解决,这样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提问的学习习惯。
2、鼓励学生质疑。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疑,甚至提出相反的看法与结论,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提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是正确还是错误,是简单还是复杂,都应给予肯定与鼓励,尤其是对差生提出的问题,更应给予肯定,切不可指责与训斥。只有这样,学生才敢口开,积极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敢质疑的思想。
 3、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问。在质疑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以帮助,尤其是学生遇到困惑时,教师要启发暗示,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成因与联系,要引导学生要从不同侧面与多角度看问题。让学生懂得由于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提出问题也各不一样,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相同。让学生明白“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道理,知道问题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只有这样,使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至于简单化与片面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养成敢于问也善于问的习惯。
      三、讨论探究,训练学生自主解释疑的能力。
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良好开端,解决问题却是提出问题的最终目标。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应抓住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欲望,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与形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如开展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探究,辩析明理,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过程,让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要允许学生进行争辩,阐明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分析问题的成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在对问题的分析、整理、探究过程成为驱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机制,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下组参与学生的讨论与分析,注意观察学生讨论的动态,使学生感到有老师的支持援助,树立大胆发言和解决问题的信心。教师要少发言,把时间、空间留给学生,把发言权交给学生。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给予启发、暗示与点拨,使学生产生顿悟,让学生在“山复水复疑无路”时,又感“柳暗花明又一村”,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
其次,教师要鼓励与肯定学生的见解,尤其是学生新颖独到的看法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以激励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学生敢于标新立意,敢为人先的思想。
再次,要善于抓住重难点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训练学生的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遇到难题时,教师要给予启发,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成因,问题之间的联系,问题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从浅入深、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把重难点问题各个击破,加以解决。从而探求解决问题方式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有力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