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研>>历史您现在的位置:扬州教科研 正文内容

关于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关于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宝应县画川高级中学   刘波

 

在教育新政背景下,如何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史料教学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史料,它不仅内涵历史信息,而且,它本身就是历史的产物,是历史教学的优质资源。历史学这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就是通过史料在不断地传承和进步。对于历史教学来说,史料教学是最具历史学科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是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之一。现在江苏省高考命题除了一贯的材料题这一题型外,还把材料题引入了选择题,充分考察学生的历史知识再认能力。

现以江苏省2008年高考试题为例,20题选择题有5题是材料型选择题。如:

6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在平时教学复习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忽略了这章内容,但2008年江苏省高考题却很灵活地考察了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这就再次提醒我们一定要注重史料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再如:

21、(10分)

 法国历史学家雅克· 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材料二   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戈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材料三   金阊(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材料四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2分)

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3分)

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3分)

4)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2分)

仔细分析题目,我们可以发现,第(1)问就是考察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通过材料得知“瓦肆”娱乐演艺场所,第(2)、(3)两问可以结合材料和所学基础知识回答即可第(4)问更是考察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这一条材料题就很好了考察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也造成了一定的层次性,这就再次提醒我们要充分注重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

高中历史教材一改传统的历史教学以传授历史知识为主,在编排时加入了大量的阅读材料。这些材料呈现形式不拘一格,除了在正文中出现以外,书本左侧或右侧会以资料卡片、知识链接等形式呈现,并且附有问题,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课“西周分封制”一目左侧资料卡片引用了这样两段材料“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分封的主体是什么,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史实,拓宽知识面,培养阅读理解能力,作用不可低估。

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进行精心设计,把史料、思考题有机地融合进教案课件中,以促进难点和重点的突破。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分析史料,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通过信息对相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的能力。20世纪80年代,我国着名历史学家荣孟源把史料分为四大类,被认为是较为全面合理的传统史料分类法。这在各地近年来的试卷中有充分的反映:

第一类为书报,包括历史记录、历史着作、文献汇编和史部以外的群籍。

第二类为文件,包括政府文件、团体文件和私人文件。

第三类为实物,包括生产工具、生活资料和历史事件的遗迹。

第四类为口碑,包括回忆录、调查记录、群众传说和文艺作品。

如:材料一 “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东史郎日记》(日)

材料二  《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

材料三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材料四   青岛的余美红老师在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引用了她父亲讲给她的一个事例:“当时我7岁,你叔叔4岁,鬼子打南京时,人们四处逃难。你叔叔尚小,就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日军砸开咱家大门,保姆被杀,你叔叔右腿被打了一枪,昏死过去,侥幸捡了一条命”。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史料证据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和口传证据三类,请依此对上述材料进行分类。

2)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 ”。对此你做何评价?

3)材料一、二同样出自日本人,但对南京大屠杀一事为何有不同的论定?这说明了什么?

4)若想证实余美红老师父亲的说法,上述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哪则?

该题不仅考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考察了学生对史料的甄别、运用能力,并且通过这一敏感热门的话题有利于其形成正确的史料观。

史料教学正在为历史教学开辟一个新天地。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可采取以下的方式进行:

1.设景,即利用史料再现历史情景。新课标中的史料内容丰富、新颖精致、色彩鲜明。教师巧妙使用,创设情景,让学生置身其中,用心灵感悟历史,激发兴趣,培养探究意识。如:在讲授专题三第三节“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这一目时,可以指导学生观察五幅图片,分别是:“南昌起义”、“八七会议会址”、“井冈山会师”、“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在江西‘剿共’的蒋介石”。使学生在历史的画廊中回味蹉跎的战争岁月,在回味中喜爱历史,了解历史。

2.设疑,即通过对史料精心设问,启迪智慧。教材中的史料,大部分没有设置思考题,教师可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推进。一般可以遵循“展示史料──提出问题──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规律。如:《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军机处”这一目展示这样一段史料“清代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引导学生思考军机处的性质,深刻体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3.陶情,利用史料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如利用人物、场景、艺术等史料图片展现历史的底蕴,反映历史的博大精深;利用生活、城市、景观等史料图片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运用这些史料培养学生的审美、环保和人文意识,弘扬和平、拼搏、爱国的精神。如《“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一课“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这一目中就可加入连战、宋楚瑜、郁慕明访问大陆时的三则报道和图片,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从而了解实现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共同的愿望。通过观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于200110月在中国上海举行”的图片,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和世界的紧密联系,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个大家庭,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

在历史教学时,由于各种原因,教师不可能也没必要对每个史料都进行详细解读,但对于那些信息量、情感元素较为丰富的史料,教师可以从实际出发加以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对史料甄别和运用的能力,通过多媒体技术,挖掘史料的内涵,最终达到启智、陶情的目的。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