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研>>历史您现在的位置:扬州教科研 正文内容
关于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能的几点想法
关于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能的几点想法
翔宇教育集团宝应中学 金苏
一、站在更高处讲历史
我们的生命是过去无数生命的延续,在我们的身体中流淌着先辈的血液。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人类,但我认为是历史创造了人类,牧师可以让人们沉浸于《圣经》的福音中,历史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沐浴于历史的阳光中。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不知历史是浅薄的,薄得就像一张白纸,随时会被风吹走。我们历史教师是站在高处的,我们给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信念、人生、价值观,是历史的厚重感。我们是文明的传承者,当我们走上讲台时,要让学生感受我们传承的思想,唤醒他们心中的历史意识:你的个人历史形成了今天的你,中华民族的历史形成了今天的中国,世界的历史形成了今天的世界。
所以我们历史教师应站在高处讲历史,因为我们在直接塑造学生的灵魂,将伟大而优秀的文明传承是我们的使命,让学生的心与我们的心紧紧连在一起,教学效率一定会大大提高。
二、大课堂中的一对一教学
在高中历史课堂上不时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教师在讲台上大讲背景、过程和意义,而很多学生思想早已麻木,连课本都翻错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历史教师应该走到学生中间,边讲边注意他们的精神状态,及时聆听他们的反馈(通过学生具体的语言和表情),但看到学生存在疑惑时,一定要改变策略,换一种方式讲解。在这种课堂模式下,教师实际是一边巡视一边讲课,可以起到对学生的监管作用,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就在他们每个人的身边。这种课堂既是一个大课堂,也可以是一对一的小课堂,每个提出疑问的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都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教师对他及全班同学的答疑(注:教师只回答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特殊过难的问题可在课后单独解决),同样每个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学生也是课堂主体,应为教师也会在第一时间来到他面前,促使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当然这种课堂模式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验,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充分的准备,要能够基本脱稿讲课,只要我们历史教师努力尝试,教学能力和效率一定会得到提高。
三、情境体验助理解
学生如果没有现实体验很难理解特定历史事件。比如历史必修一专题三中的“国民革命”,很多学生即使学过也印象很浅。究其原因在于历史教师未能使学生感受20世纪20年代早期的中国如地震般剧烈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三一八惨案、飘着各帝国主义旗帜的上海、各派军阀用劳苦大众血汗,用中国的利权交换帝国主义国家过时的武器来镇压人民,抢夺地盘。打到列强除军阀成为那个时代的呼声。如果学生能够体会到这些就可以记住“国民革命”这个历史概念。
再比如《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一课,许多学生对二月革命后的两个政权并存及《四月提纲》不太理解,不明白为什么要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过渡到无产阶级革命阶段。对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个问题:假如你是一位生活在1917年俄国的一位工人或农民,在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的情况下,你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还是工兵代表苏维埃政权?很明显,俄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发展离不开西欧资本,离不开对世界市场的争夺,也就不可能退出一战,课本的资料卡片也为此提供了依据。战争要继续,就要有更多的工人、农民充当炮灰,就要有更多人忍受饥饿和寒冷。所以人民支持苏维埃是正确的选择,列宁的《四月提纲》无疑是将俄国从死亡线上拯救下来的良药。从历史当事者的角度考察问题,理解起来就简单多了。
四、联系现实增活力
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认为治史境界应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历史是现实的灵魂,离开现实的话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因为失去现实历史就没有了依托,也使学生失去了理解历史的能力和兴趣。
比如在讲历史必修一专题五第二课《外交关系的突破》,可以先播放一张2009年11月胡锦涛主席与奥巴马总统握手的照片。然后设计过度:“让我们将历史往前倒推37年,我们将看到一幅类似的照片。”然后再播放第二张幻灯片:1972年周总理与尼克松总统的握手。那么在无形之中,我们就已经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两幅图片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追溯到1972年?
历史联系现实就必须做到与时俱进。比如“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又有重大突破:过去搞 “一国两制”的时候,会隔海隔河进行实施。现在新的挑战来了,2009年港澳联合开发横琴岛,即使只有1.09平方公里的澳门大学,也意味着在这一个岛里头要实施“一国两制”,学生,货币,甚至汽车方向盘的位置都不相同,这是一个挑战,也是“一国两制”新的内涵的体现。
在如学习世界政治格局这一专题时,也需要关注刚刚发生过的历史。在2009年“中国崛起”成为世界最受关注的关键词。而今年中国GDP将超过日本,出口贸易将超过德国。而“中国崛起”又必然引发了国际政治格局一系列的变化调整,日本的“亚洲代表”角色逐渐“褪色”,中国的老朋友新加坡政治家李光耀不惜犯中国之众怒而去警告美国,称其若不继续参与亚洲事务,平衡中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将可能失去全球领导地位。他认为中国致力于发展经济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亚洲无可匹敌的政治、经济、军事大国,打破亚洲地区的平衡关系。而2009年奥巴马访问亚洲正是对亚洲战略失衡的一种遏制,在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阴影仍然笼罩美欧而中国经济表现强劲有力的大环境下,在日本和澳大利亚高调抛出东亚共同体和亚太共同体的喧闹声中,奥巴马现身东亚强烈暗示了“美国重返亚洲”的信号。
了解这些学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个国家或集体的兴衰会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
五、高屋建瓴,入木三分
历史教学中唯有从总体上对一个专题进行深刻的挖掘和探究才能得其要旨,才能“居高临下”,举重若轻。
比如在讲历史必修一专题六“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时,要明确实际上本专题的核心是两个问题:一个是革命纲领问题,一个是革命力量问题。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人多势众,但其指导革命的革命纲领确是农民绝对平均主义思想的反映;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革命纲领反映了近代的要求,但依靠的力量十分弱小;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胜利,就在于中共制订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又有不断完善的统一战线思想:国民革命时期,与国民党结成革命统一战线;在1935年华北事变后,提出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最终在1937年9月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广泛合作,结成了统一战线,形成了两条战线对抗国民党政权的有利局面。当然,中共依靠的主要力量是广大的的农民阶级,最终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六、加强理论学习,让我们的思路自由驰骋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讲解某知识的时候因为知识储备不足而只能“绕道而去”、“举手投降”,学生也只能带着许多疑问往下学习。我想我们不能“绕道”,而要坚决的攻下这个问号筑成的“碉堡”。
比如讲解《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这一课时,我们会遇到许多难题:这课的线索是什么?英国的政治制度为什么没有美国的那么清楚好讲?通过阅读一些政治书籍我们不难发现本课的线索就是英国议会。议会是英国资产阶级与王权斗争的舞台,无论是光荣革命、《权利法案》还是内阁和议会改革,都与议会密切相关。再来解决第二个难题:为什么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没有美国的总统制好讲呢?大家可以算一算这两个国家的年龄,和英国相比,美国不过是一个简单而“单纯”的小孩子(其实很强大),钱穆先生说过,每一制度的背后都有特定的历史文化,美国才多少年历史,又没有经过封建社会,政治自然清晰,是典型的三权分立的国家;而英国历史悠久,社会复杂,设计制度要协调的社会阶层很多,并不是杀了国王一切就都搞定了,所以英国这位“长者”选择了折中,所以英国是非典型的三权分立体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民主制、贵族制、君主制的混合体。英国政治制度带有“议行合一”色彩,议会和内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十分复杂,内阁就像议会的“孩子”,“孩子”会越长越大,但总归是要听“母亲”的话的。
最后谨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