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研>>历史您现在的位置:扬州教科研 正文内容
高中新课程环境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思考
高中新课程环境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思考
仪征中学 赵帮群
高中新课程改革在不断地深入推进,关于如何上好历史课?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标准不一而足。结合近年来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目标应明确可行
新的时代要求培养人格健全、知识丰富、自立精神强烈的未来社会建设者。
对应历史教学,“人格健全”需要明确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有机渗透做人处世的品德教育;“知识丰富”需要明确历史教学的“知识”目标,有序传授真实可信的历史知识;“自立精神强烈”则需要确定历史教学的“能力”目标,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则贯穿其中。
要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我们必须做到两点:
第一,了解学生情况。即了解学生不同阶段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预测其未来发展状况等,从而确定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如必修二专题二的第一课《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中,在高一新授时,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的限制,我们的目标应定位于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简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基本史实和体会民族工业代表人物的创业品质。高三复习时目标就要进一步探讨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体会民族工业的代表人物所表现的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第二,分析教学内容。历史学科的课程资源主要是教材,分析教材必须结合历史课程标准,因为教材可以有不同的版本,但课程标准是惟一的,它是教材编写、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考试评价的纲领性文件。只有在充分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才能确定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我省而言,无论选用人民版还是人教版的教材,都要在注意研读课标的前提下,研究、对比两种版本教材的表述方式及其教学要求,以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如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一课,人民版和人教版的内容各有不同的表述,但我们可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能力目标是“概括、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结合今天中国人的思乡情结、祭祖行为体会宗法制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影响。”
目标的预设和确定之后,和教学方式一样,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教学的操作过程中,围绕大目标,还要随时注意适当的微调,针对不同的班级的学生,甚至同一个班级内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有适当的生成,这样才能促进所有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形式思辨应灵活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并介绍了诸如讨论、辩论、故事会、调查、参观、考察、采访、编演历史剧、仿制文物、撰写历史小论文、编辑板报、举办展览等多种学习活动,这无疑给中学
近年来,听过不少公开课,其中也不乏大家公认的一些好课。但这些课上大都或课本剧、或小品、或讨论、或辩论,形式多样,于是有了一些不知所云的互动、游移离散的辩论、浅薄乏味的表白,看似华丽多彩,实则障眼烟云,完全是低效或无效的作秀。那么,有效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历史课堂教学形式呢?
我觉得一堂好的常态性历史课,是扎实、充实、平实、真实;是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有特色,也有待完善,归根结底并不在于其花哨的形式。教师的教“善于启发”、学生的学“主动积极”就是好课。概言之,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有没有在原有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基础上得到锻炼、提升和拓展。广东顺德一中
在课堂教学中,我不止一次地运用了此种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在进行人民版必修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的复习时,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学习,我设计了以下问题,分为两大块,16小问:
(一)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有哪些?
2、在实践中存在什么问题?
3、从理论上看呢?
4、既有这么多的问题,为何要采用?
5、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
6、既是“非常时期非常政策”,你认为何时可以取消?
7、俄国(列宁)当时是怎样设想的?
8、实际发生了什么情况?
9、据以上内容,你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关于新经济政策
10、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是什么?
11、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有哪些?
12、首先从什么部门开始,为什么?
13、有人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资本主义过渡”,你的意见是什么?
14、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15、新经济政策有什么作用?
16、你如何认识苏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对我们的启示?
以上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学生阅读课文并结合教师所提供的材料逐个解决,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是进行恰当的点拨。我感到这种方式,既达到了传授知识、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目的,又达到了培养学生深入思考能力的效果。
三、考试应合理高效
近年来,高考历史试卷发生了显着的变化。由于江苏地区在同时使用两套教材,在理念上,课程观取代了教材观,注重对历史课程的性质、价值及总体认识,体现了新的课程资源观,而不是单一的局限于教材;内容上,呈现出诸如材料广泛、多样、新颖,社会生活史、地方史比例加重,更加关注热点问题,史学研究的新成果不断引入等特点;在能力要求上,除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外,更重视学生“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大视野,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也日趋明朗,如创新精神、爱国主义、世界意识等。毋须多言,如此的命题趋势,对新课程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更重要的是,它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但这种挑战,不应该是束缚学习方式转变的压力,而是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转变的动力。但在现行高考制度模式下,考试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检验学生每个阶段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有效地实施训练与测试,就能使学生在未来的高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如何利用考试,怎样发挥考试应有的作用,使考试成为学生学习和提高的快乐过程,就成为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
第一,考试要有合理的计划。在保证平时的练习的情况下,结合学校的工作安排,高三考试分为周练、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通常的周练是检测上周的教学成果,但还要滚动复习,即在复习新知识点的同时不能停止旧知识点的复习。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则是放大了的周练。
第二,试卷的命制要认真打磨。因周练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进行滚动复习,故周练试卷范围不在广,每周两个专题即可;题目量不在多,保证学生60分钟之内做完即可;难度不在高,以基础知识为主即可。其它考试则考查在自高三以来到本次考试之前的所有复习内容,是对前一阶段学习成果的检测。因此,研制既适应高考考试要求,又能促使掌握学生知识、提高能力的试卷就显得非常必要。我们的命题原则是:注重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注重考察学生对历史阶段特征的认识、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所蕴含的价值观的探索、注重历史试题的生活气息等,这样,无疑使我们的考试不仅仅只是有巩固、诊断、检测和区分的功能,而且还具有充实、提高、生成和发展的功能。
第三,考试后要精心讲评。考试结束后讲评要及时,离考试结束时间越近越好。要做到精心讲评就要对试卷做精心分析。我们以班级为单位统计相关数据,为精心讲评提供依据。每次考试后,对学生的答题情况包括每条题目、每个问号都要做详细的分析。如客观题部分,我们统计的项目有每小题的正确率、每小题每个选项的选择人数;主观题则对每小题的每个小问的典型错误进行记录、分析。试卷讲评不是简单对答案,不仅要对每条题目进行透彻的分析,还要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在讲评过程中,我们也尝试着改变传统的由老师讲、学生听,偶尔提问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分析,最终解决问题。具体做法是选择题由学生来讲解自己选择该选项的理由,并对其它选项进行分析,说明自己不选择的理由。主观题部分,则请部分学生在黑板上将他们所写的答案板演出来,由其他同学进行评分。当然,这些学生是事先选择好的,选择的标准是他们的答案具有典型的个性或共性错误。这样,确保使大多数同学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大家各抒己见、互相辩论,教师在此过程中则适当地“煽风点火”(调动大家发言的积极性)、“挑起事端”(设置新的问题,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进而真正发挥考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