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研>>历史您现在的位置:扬州教科研 正文内容
重新审视历史课堂笔记
重新审视历史课堂笔记
扬大附中东部分校 鲁东海
新生刚入学的时候好像是一张白纸,在上面画什么像什么,这个时候特别好教育。06年秋季开学第一课,我对高一新生的历史课堂笔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有专门的本子,书写要工整,卷面要整洁……转眼间三年过去了,09年暑假,小蕾(化名)将自己三年来的笔记赠送给我,让我留个纪念。我非常开心,十分高兴地收下了她的礼物。小蕾高中阶段的历史成绩一直很好,她高考历史单科成绩是A+。假期里我翻看起小蕾的笔记,正如三年前我曾要求的,她的笔记本整洁干净,书写认真,但是看着看着,觉得有点儿不对劲,于是我从中挑出几个片断仔细地琢磨起来。(注:我校高中学生历史学科使用的是人民版教材)
片断一 选修“改革”《梭伦改革》第一课《雅典往何处去》
本课笔记分“社会矛盾尖锐”,“解决矛盾的尝试”和“梭伦改革”三部分,书写工整,卷面清洁。教师板书依照课文标题,小蕾的笔记照搬板书。既然教材的结构要点非常明确,这种简单地照搬和抄袭还有什么价值呢?小蕾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学习,称得上是个“好孩子”,但要是能把这些简单低效的劳动转化为思考及与老师的对话该多好啊!
片断二 必修“经济”《中国古代经济》第一课“农民负担”
笔记包含“土地税(田租)”“人头税”“徭役”,知识点的各要素比较齐全,结构完整,句法通顺。通过和小蕾电话访谈得知,她在课堂上记草稿,课后整理形成笔记。看得出来,小蕾在历史学科上花了大量的时间。
片断三 必修二“经济”《中国古代经济》第四课“重农抑商”
笔记分“概念”“原因”和“评价”三点,“概念”下面没有具体文字。另两部分文字约有80字,但没有任何圈点符号,甚至没有一条杠杠。
五本笔记从头到尾都用蓝黑色钢笔书写,说明她做完笔记后再没有阅读过,更没有心得加上去。笔记成了小蕾收藏的“工艺品”,而非“日用品”。
古人有言 “不动笔墨不读书”, 俗话也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自古以来人们就十分强调笔记的重要性。读书时,或者在重点地方作记号,或者在书页的边地记下想法,或者另用一个本子摘录书中精彩片断,都可以称之为笔记。笔记本是和阅读、听讲、复习等活动相伴随的一种学习活动,但是从小蕾的情况可以看出当前学生的历史课堂笔记存在着严重问题。把记笔记当成一项作业,记好笔记只有完成任务的意义。因为是任务,学生要用很多精力来抄写板书;一些学生笔头动作慢,课堂记录跟不上,只好课后抄袭别人的笔记;少数懒惰一些的学生,对老师讲课爱听不听,课后胡乱地写几句课文的标题充数。学生课上忙于记笔记,课后忙于补笔记,考试之前忙于背笔记,由笔记串联起来的整个学习过程,失去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体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各种成分都被风干了。
早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伦理学原理》的教材共约10万字,毛泽东阅读极其认真,逐句用墨笔加以圈点,打上单杠、双杠、三角、叉等符号,并在书的页眉页脚和行距间,写下了14000余字的批语。其中于第六章关于“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部分就记下了约1500余字的心得。据说《容斋随笔》是毛泽东一生最喜爱的书,书中很多篇章布满了圈圈杠杠。笔记是毛泽东学习思考的结晶,只要读书就要提笔,笔记一次一次的覆盖,奠定了毛泽东思想坚实的知识基础。
伟人读书及其做笔记的方法对今天学生如何做课堂笔记是大有启发的,特别是在目前强化规范办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更有着直接的借鉴意义。学生课堂做笔记应注意这样几条原则:
(1)个性化,在何处记,什么时候记,重点记什么,都应由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听课时具体情形决定,只要适合个性有利于学习就行。
(2)实用性,记笔记多用符号,多记关键词,课后自己能阅读就行,不要太追求形式的完美;课堂中记不下来的片断可空下来,课
(3)实效性,记笔记决不能妨害听讲与思考,记多少和什么时候记都以保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为前提。
(4)使用性,从进入高中的第一堂历史课开始,就确立一种记笔记的方式,并把自己的笔记作为复习资料经常翻阅,再产生的心得仍记在靠近的地方,让思想形成连贯的线索。
具体地说,历史课堂笔记如何做呢,有老师把历史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框架性知识”,下面我们按照这种分法,介绍一些做课堂笔记的方法要领。
“事实性知识”属于对历史事实如发生时间、地点和经过的客观性的描述,学生直接在教材上画杠杠,加序号和符号即可,教师即使将有关内容在黑板上进行板书,学生也不一定需要做笔记。复习课时,教师一般会用图表形式对大量的事实性知识进行整合,学生可用专门的本子适当地做些笔记,记清图表坐标系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上的比较项,至于表格内的具体内容可略记或课后补充。
“概念性知识”由一般性概念和历史专业概念构成,学生课前预习时,应充分地查阅工具书或网络,并在教材靠近的空白处做简明的记录,便于上课听讲。上课后教师进行阐释时,学生换红色笔在原基础上进行修正,不必另用本子进行记录。
分析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对历史事件之间的比较,或者概括历史规律等等,均属于“柜架性知识”的范畴。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补充一些史学新观点,学生可就在教科书的边地随时记录;单元或专题结束时教师进行结构梳理,这时知识的信息量很大,且有较大的广度和深度,学生务必注意专心听讲,同时用专门的本子将老师归纳或演绎的主要问题记录下来,并留下一定的空间当天复习时及时回忆简明填写。
究竟是否用专门的本子记录,得对“具体知识”进行“具体分析”。无论学习哪类知识,做笔记时都应该抓住关键词,多运用自己习惯的符号(如前进、上升、增加等用↗,反之用↘,曲折反复可~等等),作为课后复习时记忆理解的“引发器”。历史学科是以人类活动为内容的,学习者和学习对象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情感,需要老师的讲授,需要学生的感悟,更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持续深入的交流和探讨。高中生在历史课堂上做笔记是必要的,但只能是与阅读、听讲、思考、交流等相伴随的一种活动,解除对笔记的非理性崇拜,降低对笔记的过分要求,解放学生,课堂一定会有更多的体会、对话和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