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研>>历史您现在的位置:扬州教科研 正文内容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高邮市界首中学 师林峰
长期以来,历史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的状况。教师在备课时,备教材多,备学生少;在上课时,教师当主角,学生成观众等。这种现象妨碍了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智力开发,人才的造就。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当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教为先导,学是关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对学生的学法指导纳入教学视野。
(一)指导学生如何读书
读书的关健在于能否全面而准确地掌握课文中的知识点和知识体系,即对知识的驾驭程度是否达到微观在握,宏观在胸,运用自如。学生在这方面往往是:知识点归纳不科学、不完整,比较注重机械记忆,忽视真正的理解和分析,缺乏知识的前后联系,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针对这一问题,我注意在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第一,读史先读纲,纲举才能目张。新课程高中历史教材的纲要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总纲,它体现课程标准的体系;二是专题的题纲,每个专题的前面都有导语,反映该专题的主干和知识脉络。三是节纲,即条目,它贯穿某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和某一个领域的历史活动的来龙去脉。读史先读纲非常重要,只有记住了纲要,才能掌握历史发展的线索,把握知识体系,做到“宏观在胸”,因此在开学第一节课,教师不必急于上新课,应该来个教学“开幕式”。向学生讲清三点。一是本学期历史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即教材的框架;明确主要的章节目录,为学生获得系统巩固的历史知识提供前提。二是阅读<说明>部分,它告诉学生课文体系,课时安排,标记符号和注意事项等。三是介绍一些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学生提出要求。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媒介,教师指导学生把握教材内容的系统性,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在此基础上,还要重视章节纲目,层层推进知识体系的落实。在每个专题的教学中教师也要有意识地进行系统处理。比如:在学习(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先列出儒学发展演变的四个阶段:儒学的产生、儒学的兴起、宋明理学、明末清初儒学的动摇,然后向学生讲明这四个阶段的明显特征:产生—兴起—发展—动摇,通过宏观介绍,学生对本专题的内容有了一个总体上的纲要结构,在这个基础之上,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然后进行分析研究,深入挖掘专题的主干与核心,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埋头苦讲,学生只是一味的埋头苦背,老师和学生很难形成一致性,双方都感觉很累,效果一定不会理想。
第二,读史须细读,细读才能固本。众所周知,纲要如“线”,史料如“珠”,历史发展线索是许许多多历史事件串联而成的。如果掌握纲目是学生读史的前提,那么准确掌握史料则是读史的关健。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得是否坚实,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能否准确地把握重要事件的前因后果;二是能否把握住正确的历史观点。为此,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求学生在领会整体教材的基础上,分专题进行钻研,由整体到局部逐次分析,再寻找各个章节在某个历史时期的地位及与前后知识的联系,避免学生把某一历史现象孤立起来,出现知识点的支离破碎。二是对教科书中重要的内容的字句做一定的推敲,动笔圈点,反复阅读,以便确切地理解历史现象并准确地总结历史概念。三是对教科书中的各类插图的钻研。四是深入钻研课本的资料链接、学习与思考、自我测评,明确要求和训练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五是对教科书的专题知识结构与测评进行解读与思考分析。
如果学生既能“微观在握”,又能“宏观在胸”,对教材知识的掌握才能扎实、准确,独立思维的能力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二)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知识迁移
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活动一般是在皮质印痕所积蓄的过去经验的参与下,通过联想而成的。所以学生头脑中所积累的过去的经验愈多,联想便愈丰富,思维便愈活跃。“有效迁移”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的有效思维过程,就是学生把知识有效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我在教学中,反复指导学生学会三种迁移方法的使用。
第一,课文中知识点之间的迁移。其目的在于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达到温故而知新。例如:学习(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时,可以让学生先回顾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艺术。四大发明是代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水平的主要科技成就,而唐诗、宋词、京剧更是大家熟知的古代文艺方面的成就,回忆这些古代中国辉煌的科技与文化成就,可以让学生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回顾了古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再学习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学生的兴趣会更浓,而且可以形成一条完整的知识链---中国科技与文化的发展史,有利于课程标准的实施与落实。
第二、课文知识与现实热点问题之间的“迁移”。联系实际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深刻理解历史现象本身,更好地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例如,从美国大选而联想到1787年宪法、美国民主政治制度、英法民主政治制度、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等问题;从金融危机而联想到1825年的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857年的第一次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等问题;从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联想到近代以来的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霸权主义的政策、当今世界的新霸权主义、当今世界的经济政治格局变化等问题。课文知识与现实热点问题之间的“迁移”,可以避免历史学习的枯燥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可以让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所学知识认识现实问题,从而加深对学习历史的重要性的理解。
第三、课文知识在练习、测试题目中的迁移。这种迁移是所有迁移中最关健的迁移,这种迁移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历史学科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历史学科能否决胜高考的关健。
比如: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1982年第5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影片《甘地传》获得八项大奖,上台领奖的人强调说:真正应该获奖的是甘地本人。
材料二 1925年3月12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领奖者为什么强调“真正应该获奖的是甘地本人”?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
(2)孙中山、华盛顿被并称为“东西两国父”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3)甘地和孙中山领导各自国家民族民主运动的结果,给你相同的启示是什么?
(4)你认为华盛顿和孙中山的革命历程对青年学生的成长有哪些重要启迪意义?
解答此题时,形成课文知识在练习、测试题目中的迁移能力非常关健。第一问可以迁移为回答甘地的主要历史功绩;第二问可以迁移为孙中山、华盛顿在缔造共和国方面的贡献;第四问可以迁移为华盛顿和孙中山的精神品格。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要象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在平时教学中,不要刻意追求某种方式、方法,要根据各个学校、各个班级的学情。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会,成为现今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每位
“教的最高境界是不教”,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历史课堂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无疑是教给学生获取历史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