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研>>历史您现在的位置:扬州教科研 正文内容
论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论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扬州市新华中学 周玲
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素质教育,历史学科承载的不仅是纷繁的史实,更是丰富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对于社会与个人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这是历史教育所承担的最基本的功能。
一、高中历史教学新课改凸显人文精神
2001 年7月,我国《历史课程标准》正式出台。从《历史教学大纲》到《历史课程标准》的变化,是我国历史教育在新世纪进行改革与创新的重要表现,也是历史教育转型的重要标志。
人文精神贯穿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始终,展示出教育由以知识为本到以人为本的发展轨迹。人文精神的培养成为新课标的灵魂:新课标在“前言”中,明确提出历史学科的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课程性质”中,进一步提出历史学科要“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强调历史学科的功能在于“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指出必修课的功能是“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在“课程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再度强调,“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并阐明要求“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在“内容目标”上增加了有关人文主义的历史内容:“了解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认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等;在“实施建议”中,再次强调“发挥历史课程独特的教育功能,加深对学生人文主义精神的熏陶”。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反复强调人文主义精神,把对人的关注与尊重提高到了与知识能力并重的位置。这就需要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重组以及教学方式的改变——注入人文主义的新鲜血液,焕发历史教学的生命活力,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途径
人文教育的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陶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
1.升华教材知识,充分发掘教材中蕴涵的人文精神
教师对教材史实的充分认识、理解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利用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最重要的方法。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教师应主动积极地对教材进行人文化加工,使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教学内容中,应使教育目标落实到具体教学行为之中,这样会很大程度上避免一些“新壶装旧酒”的现象。教师应对教材大胆取舍。在教学中既应强调历史发展的“规律”,也应发掘体现超越时代,民族和阶级的精神;强调历史知识的体系,也不应忽视散落于其中的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性的闪光点……这样做有助于体现“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历史学习原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意识。
据载,香港中学历史教学,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他们是在各个专题的教学内容中,针对不同的专题,确定了配合公民教育和品质教育的具体学习和事例。(表1)
事例 |
教育目标 |
清室中衰 |
培养廉洁的操守,拒绝贪污 |
鸦片战争 |
毋忘国耻,强国富民 |
太平天国内讧 |
学习团结协作精神 |
国内在实际教学中也可以仿效其中某些做法。(表2)
事例 |
教育目标 |
甲午战争的失败 |
培养自立自强的民族意识 |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精神和创新精神 |
一国两制 |
树立公民意识和法制意识 |
实践证明,充分挖掘并升华历史教材,拉近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历史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情感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重视历史人物事迹的介绍和分析,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过程中,历史人物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可以从历史人物的事迹中得到启迪,从其成长过程中了解人生的意义,汲取历史经验,把握今天的生活。如具有“仁爱”思想的孔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孙中山,“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等历史人物所表现的都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些正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尤其是加深对典型人物的介绍:如周恩来是许多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学生通过对周恩来的了解,认识到总理有渊博的知识;对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矢志不渝、忠心耿耿的为民态度;力挽狂澜的领袖才能;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从而产生敬慕,剖析自己的做人行事。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及其思想、品格、胸怀和境界,使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感受具体的人文精神的熏陶,从中学会做人,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得到统一。
3.优化教学结构,坚持以人为本,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让人文精神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得以渗透。
⑴利用自学课型,设计综合知识问题,在能力训练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
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教师要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多种途径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使其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设计相关历史知识的综合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在能力训练过程中提升人文素养。以“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专题为例,可针对不同内容设计问题。如:张学良将军于2001年在夏威夷病逝,享年101岁。人们之所以怀念张学良,是因为他是中华民族的儿子,是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的真挚朋友。提问:张学良将军在1928、1936年为中华民族做出突出贡献的两件大事是什么?这两件大事对当时的中华民族来说各有什么积极意义?从这两件大事中,我们应向张学良将军学习什么精神?
⑵渗透分析课型,以问题教学为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分析课型是与教学内容较为抽象、难懂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结构,为此老师应该运用分析课型。而在分析课型中,以问题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文精神的一个主要途径,问题教学法是人文精神培养的主要方法。
例如:《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课中,设计了两个拓展性的研究问题:①19世纪40年代西方主导下的全球殖民扩张魔爪为什么会伸向中国?② 我们输了——鸦片战争为什么清政府会失败?通过对西方殖民运动伸向中国的研究,将鸦片战争这个历史性事件纳入到世界历史进程中,完成中国近代的历史命运与世界大势的有机连接,拓展了学生的历史视野,在对西方殖民扩张目的的鉴别中,提炼一种历史运作的机制意识,克服机械类比的认知情性,培养了一种追问求真的历史判断与历史思维;通过分析一个“天朝大国”究竟是何以不堪一击地惨败给另一个新兴世界霸主的原因,借助于这个历史场景的沉重厚度,培养了学生全面而辩证的历史思维。
在以问题为主的分析课型中,应多提供给学生史料,让学生不拘泥于教材的材料和观点,在研读史料的基础上,畅谈自己的看法,通过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质疑解答,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认知和理解社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