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研>>历史您现在的位置:扬州教科研 正文内容
提升历史课堂有效性之我见
提升历史课堂有效性之我见
扬州大学附属中学 吴 佳
历史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在规定的时间内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有效地提高历史教育质量,是每一位中学历史教师的愿望与追求。
笔者作为历史教师队伍的一员,听过一些精彩的公开课,特别是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上看到一些精彩的课堂实录,受益良多。但是,在笔者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却不断产生疑惑,那些精彩的公开课平时都会这么上吗?那些精彩的公开课是否都完美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呢?那些精彩的公开课都是高效的吗?笔者总体感觉是,绝大多数的公开课确实是优秀的课,开课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艺术确实是高,可隐隐感到的问题是,教师的高明,教师在课堂上收放自如,是充分发挥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却没有彰显。举例来说,笔者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让教师成为学生记忆中的神圣瞬间》,副标题是“2009年广东省普通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与评价研讨会综述”。作者十分推崇夏辉辉老师上的一节公开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岳麓版教材),对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文章写道:“激情四溢的夏老师用了五段话把教学逐步推向深入:一、步履艰难的起步。对话一:马克思与列宁的对话;二、充满挫折的探索。对话二:列宁对马克思的问答;三、沉重的步伐。对话三:斯大林与布哈林的对话;四、历史地回音。对话四: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五、为社会主义把脉,为国家民族做出选择。对话五:邓小平与马克思的对话”。对这节课的评价,文章写道:“整节课层次清晰,张弛有度,一气呵成。夏老师教态自然,语言精练,辅助教学的课件、副板书运用恰到好处,对学生的思维点拨具有引导性和鼓动性,是学生敢于放飞历史思维的翅膀。下课铃响了,不论是讲课的老师,上课的学生,还是听课的老师,都有意犹未尽之感”。[1]虽然自己未身入其境,但对于这一课设计之新颖十分佩服,甚至觉得,这样的课即使对大学生上也会得到喝彩的。夏老师对教材处理,妙用伟人对话方式进行教学设计,真正做到了高屋建瓴。对这一课,可以说,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在教师的这种巧妙设计下也获得了一定知识和感悟。肯定地说,这是一堂有效的课。只是,学生的活动始终是围着老师进行,学生的思维也是在老师的诱导下被动开展的,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吗?恐怕答案莫衷一是。
理想的课堂,应该说是学生的课堂。而体现学生主体,绝不能剑走偏锋。也是这样的公开课,老师在课上设计几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不足之处,小组补充,最后再由教师进行点评。这样的课算是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了吗?恐怕事情没有这么简单。一是这样的讨论必须要有合适的课型,肯定不可能成为历史课堂的常态,二是这样的课,问题都是老师设计的,因此是讨论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能充分发挥恐缺乏依据。
追寻理想课堂,关键在于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在常态下,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做到有效甚至高效?在前不久如东县举行的江苏省第13届“金帆杯”大型教育科研活动上传出这样的信息:教学是教会学生如何学,高效课堂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跑。记者因此写了“打造‘生本’课堂,实现高效教学”的文章。[2]在教学模式上,作者介绍了启东市江海中学推行“15/20/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们学校在2009年6月学习了山东兖州一中的经验后,本学期推进了循环教学的模式,即将课堂延伸到课前、课后,以导学案为抓手,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实现教学的高效。笔者经过实践认为这种模式是可行的、高效的并且完全可以是常态的。就历史学科而言,历史教材对每一位高中学生来讲都能自己看懂自我消化的,要让学生自主学习、会学习,每课提供一份好的导学案让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并在课前完成导学案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我们历史组编写的导学案分为“课程标准”、“学习方法”、“知识链接”、“知识导学”、“思考探究”、“巩固训练”6个部分,巩固训练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提前做好。我们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在书上划出重点知识,做导学案用一种颜色的笔,课堂上订正用另一种颜色的笔,这样使导学案的正确程度分的清清楚楚,学生、教师都能明白。预习环节的落实对高效课堂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循环教学落实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前面提及的“
学生的课堂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反,它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容易,导学才见真功夫。首先,导学案是教师依据教学要求和学情编写的,导学案编得好与坏体现了一个历史教师的业务水平。在课堂上,教师一是对学生预习生成的问题要能够解惑,没有金刚钻不能揽瓷器活,否则在课堂上教师会感到难堪的;二是要让学生“知新”,教师照本宣科肯定是行不通的,因为学生已经预习,教师要做的工作不是让学生知其然而是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三是对学生讨论的意见分歧,教师要做出仲裁,对学生做“巩固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给予方法的指导。因此,提升历史课堂有效性,不仅要转变课堂教学的方法,更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业务能力。历史教师需要在学习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积极用教学智慧来应答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需要具备更广博的知识,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要成为“活水的源头”。只有这样,才能在推进历史新课程改革中,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