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研>>历史您现在的位置:扬州教科研 正文内容

高三历史有效教学初探

高三历史有效教学初探

扬州市第一中学   梅亚娣        

[内容提要]有效教学是当今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高三复习阶段如何进行有效教学?观点众多,本文试图从高三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的问题,来探究高三历史有效教学。

关键词:高三历史  有效教学

2009年的高考已经结束了,回顾2009年我省高考历史试题,学生的反应可能就一个字;难!选择题正常的错8题左右,平时考试还可以的学生错10条以上的大有人在,由此可见2009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比往年难度有所提高。从老师的角度看,我感觉新高考命题已全面进入情境化时代,我们可以看以下的统计表:

2009年高考历史试卷情境题分值统计表

 试卷名称

全国卷Ⅰ

全国卷Ⅱ

北京卷

天津卷

四川卷

重庆卷

情境分值

96

92

92

84

90

76

比率

96%

92%

79.3%

84%

90%

76%

试卷名称

福建卷

宁夏卷

浙江卷

山东卷

广东历史

江苏历史

情境分值

84

88

80

78

132

96

比率

84%

88%

80%

100%

88%

80%

从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情境题在全国已经占了主流地位。从整个卷面来看,我认为2009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第22题是一道非常好的试题,题目主要从近代历史社会生活中婚姻观念的变化来考查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以及考生情感观念的价值体现。试题设计较好,既有⑴、⑵问考查考生分析材料、提炼信息和概括知识的能力,也有第⑶问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很好地体现了高考考试目标的要求,从重视考查历史问题的结论向重视考查历史问题的认识过程转变。

学生为什么感觉2009年高考历史试题很难?主要还是对情境题的不适应,究其原因,我认为当前高三历史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教师缺少明确的复习目标,教师的视野影响了学生的发展。高三复习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全面掌握教材的知识并提高应试的能力,复习的指向应该是明确的,但是,现在有不少教师对于复习缺乏明确的方向,成绩不理想,总是责备学生不认真。历史教师不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缺少广阔和深刻的文化底蕴,就不可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观察、欣赏、分析历史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技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和审美体验等。教师的视野影响着学生的视野,教师的体验与情感影响着学生对历史的感悟。

(二)教师的教学水平影响了学生成绩的提高。新课程的历史教学内容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模块,选修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四个模块。专题教学需要学生有丰富的历史知识,但是现在高中阶段历史教学的课时量很少,高一、高二每周只有两课时,高三也不会超过五课时,新课程高考命题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学习素养、学习能力,命题使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如果教师不改变知识教学的传统,学生就只能是简单机械地记忆了一些知识去对付高考,是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的。学生感觉2009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难度大,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学习能力还不高。从高考反思教学,老师应当更多地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三)缺少科学的复习方法。现在有不少教师往往以练习为主,练习后进行评讲,评讲后再练习,一张试卷讲两课,这样的复习效率肯定是不高的。另外,学生在规范答题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把历史题当政治题答,政史不分;没有主次之分,答题不在点子上;字迹潦草,缺乏工整等等。

那么,如何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复习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为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不断找出把握教材方面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地去悟出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高考的要求选择题目进行练习,可以是对某个知识点的练习,可以是针对基础知识的练习,教师更多的是做好选题工作,将一些好题进行选择和组合。同时,在评讲的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批评,对学生进行举一反三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某些题型的解题方法,进行规范的训练,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失。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把教材当材料,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过程当作训练学生提高信息处理能力的过程,用科学的复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2)教师用科学的复习方法引导学生提高复习效率。

历史新教材是按照专题体例编排的,必修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大模块,相关内容分散在三本书上,同一时间段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内容被割裂开来,学生不容易构建完整的通史式的知识体系,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缺憾,也给教师教学带来了一些问题。在新的考试大纲中,历史科目试题还是按照通史编制的,这一矛盾冲突应该提早解决,也就是说,我们有必要在高考复习时按照新课程考纲构建以专题为基础的通史知识体系,加强专题教学基础上的通史教学。针对一些抽象的问题,老师可以通过有效的提问来提高复习效率,合理、恰当同时又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有效课堂提问,既是形成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也对完善备课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技能、检验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有效提问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有人形象地将提问分成三种情况:一是老师拽着学生走;二是老师扶着学生走,三是老师看着学生走。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把问题落在学生“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才具有探究价值。我们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太难太易的问题都会影响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3)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丰富的情感表现力等多方面打动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我们要重视历史教育的情感价值,教师的情感能感染学生,学生的激情也会感染教师,只有师生充满激情,情感和谐互动,整个课堂教学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我认为,要让学生对历史充满激情,必须注意两点:一是教师要有丰富的充满个性魅力的情感表现力。二是创设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即设疑(激趣生疑)----合作探究(质疑解疑)----发展学科能力。

要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保持旺盛的激情,不仅需要尊重学生、尊重个体差异,更需要给予肯定和鼓励,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进而体验成功的快乐。如:我在讲完了《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五)一课后,指导学生回家看了电视片《大国崛起》,每人选看一集,写一篇看后感,在课堂上交流。课堂交流时,学生发言刚刚结束,就有学生站起来问我:老师,你认为中国什么时候能崛起?我记得当时我是充满激情地讲了这样一段话:

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发展最快、也最为深刻的世纪。不同制度、不同类型的国家都得到程度不同的发展,在世界上的地位有高有低,但都共处于一个地球上,后进的国家总是努力追赶先进的国家,以期在世界拥有更大的话语权、更大的影响力。谈到崛起,如从纵向讲,比起改革开放前,中国算是又一次崛起了,但从横向看,比起发达国家,中国离崛起还有一段路程,特别是综合国力还较弱。 中国要实现举世公认的崛起,确实可以从二十世纪世界历史的发展中得到很多的启示。比如,现代化,就不能单纯理解为工业化,而是政治上要民主化,经济上要工业化,思想上要理性化,社会领域要城镇化,还有人的现代化问题。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当然要吸取苏联亡党亡国的教训,要搞好执政党的建设,不能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俱进。搞市场经济,就要研究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与运作机制,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不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不依法管理,就会回复到改革前的混乱状态。提升综合国力,就要打造自己的硬实力与软实力,政治上要更加民主,虽然不搞西方的那套政治体制,但可以借鉴其互相制衡的运作模式;经济上要大力发展自主产业,要有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品牌;文化上要进一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像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那样,都是把儒家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进而实现飞跃的范例;科技上要创新,要推出中国国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军事上要有航空母舰,美国在二十世纪造了那么多航母,对世界的威慑力就很大,国际上的争端只靠提出抗议是不奏效的,要靠实力;外交上要融入国际体系,淡化意识形态,多点现实主义;社会生活上要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二十世纪有不少国家成为福利国家,而我们迄今尚未制定出《社会保障法》,人民生活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思想上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西方国家在这方面也是花大力气的,一盘散沙的民族,窝里斗的民族是不可能在世界上成大器的……

学生听了我的讲话后,全班报以热烈的掌声,后来我又把学生的发言内容进行了整理,打印后在校报上发表了,从那以后,我觉得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总之,如何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这将是中学历史教师长期关注的一个问题。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