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研>>历史您现在的位置:扬州教科研 正文内容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探究全新课堂模式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探究全新课堂模式
江都市大桥高级中学 吴丽娟
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多年,深切体会到传统的以教师为课堂中心、学生围着教师转的被动学习教学模式的弊端。这种模式过于强调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压制和损害。因此,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势在必行。简言之,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对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正好指出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培养的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精神与能力。
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主体教育,这种教育要求教师要以导师的身份,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如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
正确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摆正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克服专制主义的师生观和放任主义的师生观,创设民主气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得以生动活泼、自由地发展。教师的教学必须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和学习潜能的开发,课堂教学中必须让每一个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努力唤起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否则,只能是教师的“一言堂”,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识不是所谓单向的主体对客体刺激的消极接受和被动反映(S→R)的过程,而是刺激、反映双向作用(S←→R)的过程。后来又提出认识是(S→AT→R)的过程。在这里,S是客体的刺激,R是主体的反映,T是主体的认知结构,A是同化作用。认识过程其实就是这样,认识是主体的认知结构与客体刺激交互作用而产生的,其中认知结构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由此可见,学习的中介因素最重要的是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而不是教师,所以说,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
认识主体,就要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改变“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认识主体还要突破以教材为中心的旧观念,全面了解学生,不但要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历史知识,还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历史的一些初步认识。因为新知识的获得需要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作基础。在当今社会,学生每天会接触大量信息,而历史又与社会、自然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调整教材内容,删繁就简,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提供充要的条件。
二、尊重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
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他们都有发展的潜力和成功的希望。每个学生都有对爱和尊重的本能需求。教师应懂得学生的这个心理需求,热爱、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真情实意时,就会得到情感的满足,师生间就能建立平等互信的友好关系,这种情感相容状态是教育成功的基本条件。
尊重主体,就是要在学校内发扬民主,特别是要在课堂上发扬民主。在课堂上发扬民主,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着力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民主学习氛围,创设宽松融洽的环境,使学生有一种愉悦、信任、认同、满足的情绪体验,达到最佳教育教学效果。教学民主性的激励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许多思维的火花就是在尊重中绽放。尊重主体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能力的机会。尊重主体就要在课堂上关注到学生基础、智力和爱好特长的不同,使他们都能参与教学活动。一些历史教师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教学。他们不仅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述、自学、提问等环节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而且在课前预习、课后辅导、作业和考核中都从层次性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全体学生在不同基础上都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这种成功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并迁移到整个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及至整个学习过程之中。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甚至是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对此,通过课堂讨论、澄清概念、明辨是非,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问题。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已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使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既锻炼了学生雄辩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我想如果把教学和学习比作游泳,教师只能是导航者,学生才是游泳者。
三、积极探究体现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研究的深入,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和落实素质教育精神已成为广大历史教师的自觉行动。既然在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那么,历史教师就应该把发展主体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主动地把学习的过程都还给学生,自觉地摒弃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沉闷的注入式教学模式,认真探索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把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或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法引入历史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合作精神,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启发学生知识的正迁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辟一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自学、老师点拨学法的教学新路。
教学内容结束,学生可能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把疑问提出来,在课上让全班讨论,教师只起引导、点拨作用。对于学生不能解决或不易解决的问题,教师再根据具体情况给学生予以答复或提示,必要时则给予个别辅导。实践证明,学生自己搞清楚的问题,其印象是深刻的,记忆也牢。
每个章节讲完之后,要求学生写学习小结。写小结实际上是一次重新整理与复习已学内容的过程。学生们在写小结的过程中很可能发现自己以前没有认识、理解的问题,以便弥补缺陷,同时把分散在课本中的知识加以系统化,从而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课本。
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落在实处,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做好三件事,一是对学生进行学法上指导,二是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资源,三是确保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这三件事,学法指导最重要。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一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关于方法的重要性,毛泽东曾形象地作过比喻:“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船、没有桥就不能过河。所以,不解决船和桥的问题,过河只是一句空话。”学习也象一条河,要使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也必须有学习方法这道桥、这条船。哥白尼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可以说,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能够发展、能够创新的基础。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时刻叩问自己是否把正确的学习方法传授给了学生。因为,学生掌握了良好的学法,就能终身受益,这对于发展主体无比重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与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研究越来越深入,课改之路,任重道远。历史课改对每一位高中历史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师只有以全新的理念,才能适应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也只有真正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才能应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潮流,也才能真正焕发历史课堂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