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研>>历史您现在的位置:扬州教科研 正文内容
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仪征市精诚高级中学 郑先翠
摘要:面对新课改,就像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一个现成的经验可以套用,对于如何上好历史课也是众说纷芸,有人说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有人说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有人说要开发新资源……个人认为,历史学科有自己的学科特色,不能人云亦云,照搬别人的经验,还是应该从历史学科本身、从各地的教育状况出发,找到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以下仅以2009年10月28日,我上公开课的前后经过为例,写下几点感悟。
2008年7月,迈出象牙塔,8月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正赶上新课改的浪潮,课时减少,要向课堂要效率。一时间,在学校里学的理论没有用武之地,一直在思考,怎么去上好课。
对于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来说,新课的讲授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因为它直接关系着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复习课的开展,长远看来,关系着高考的成败。
一直以来,我积极地参加各类教研活动,向各位前辈学习,不断成长。2009年10月28日,我自己也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人民版必修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后,前辈们说了我这节课的很多优点,但我知道教学工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就像维纳斯一样,没有任何一节课会是十全十美的,因为有遗憾才要不断改进不断进步,痛定思痛,通过这次公开课,我也得到很多的宝贵经验教训。
一、备课要系统
这里的系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考虑到课程标准、教材、学生,二是要考虑到新授课内在的逻辑关系,形成一个内在的体系。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是第四专题的第一课,这个专题内容涉及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主线之一是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它们既包含了政治建设的起点、基本内容,也包含了政治建设的曲折、转折及其新的探索与成就。主线之二是“一国两制”理论的创设及其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对于《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这一课课程标准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教学指导要求: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内容和意义;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阐述三大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认识这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色。感受新中国成立的神圣和庄严,体会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意志得到反映的喜悦;加深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认同。本课内容和地位:“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内容,是专题三课标要求,放在这节课中学习。新中国的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象征,是专题三内容的延续,是专题四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三大政治制度是新中国政治建设的起点和内容。
从学生方面来看,本课的知识在初中的思想政治课中都曾接触过,但在现行的中考体制下,初中学生掌握情况并不乐观。在上一个专题第三目“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为本课已做了一些铺垫。本课学习要求在掌握课标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历史视野,激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以上是第一层,第二个方面是本课内的知识结构要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呈现,让学生能对新课内容清晰的轮廓和整体上的把握,做到心中有数。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预习提纲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胜利发展和 的召开
2、 年 月,中共 在 召开。会议的主要内容:
党的工作必须由 转移到 ,工作中心为
3、 年 月,在 召开。大会对 、 、 、 、 等问题做了规定,通过了《 》,《 》规定新中国的性质是 。此外,选举产生了
4、
5、历史意义:
结束了 ,建立了 ,奠定了
二、开创民主政治的新阶段
1、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背景:1953年1月 通过了召开由选举产生的 ; 的召开为 奠定了 和 。
(2)召开:1954年第一届 在 召开,并颁布《 》,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确立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3)意义:标志着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开创了 的全新阶段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1949年召开的 ,初步建立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和
(2)1954年12月, 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新的政协章程,符合宪法中规定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的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政治制度。
(3)1956年,随着 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 ”的方针。这一方针,受到各民主党派的拥护,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原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依据是:我国是一个 国家,民族分布:各民族呈现出
的局面。
(2)逐步确立:《 》规定,国内各民族 实行团结互助;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
1954年通过的 规定。正式确认了 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和
(3)实施结果: 、 、 、 、 相继成立。
(4)意义:它的实施,实现了 的愿望,保证了 促进了 。
知识整合: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内容是什么?
二、注重学科内知识的前后联系
现行的历史教材打破了以往编年史的旧体例,采用的是模块式的体例,这种体例便于学生形成整体认识,但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教材中删掉了很多细节的内容,各专题也是相对独立,学生难以形成过去通史学习中的时空感。对于新教材,我们要充分发挥它的长处,扬长避短利用现有资源去整合各专题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识。
1、
重视专题内的总体把握。人民版的各个专题内部都自成体系,我们要做的,是将这个体系清晰地表述给学生,让学生首先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
2、注重相关知识的联系
比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这一课提到了1954年《宪法》,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在这里,我们可以联系一下必修一的相关内容,可以设计一个讨论:中国历史上的宪政之路,对比一下,近代以来中国出现的几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案,再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宪法》为蓝本做一个详细对比。还有本课内的《共同纲领》与这部宪法的比较。当然历史上的联系还有很多,比如中外之间的联系,都可以应用到日常的讲授过程中。
3、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历史是一个人文学科,教师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还是应该看情况而定。该讲的时候,教师还是应该去讲,在教师的讲授引导下,学生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当然,讲也要分情况,对于理论性比较强的,我们要多讲,多点拨。比如我在讲到1954年宪法的时候就给学生系统地分析了其中的内容、意义。另一方面,点拨也要有策略,很多情况下,我们的课堂质量不高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地了解学生,一厢情愿地做着事情。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学生,以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去点拨。如问题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
(1)问题教学法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去展开课堂教学。学习的最佳途径不是通过教师去灌输知识,而是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得到的知识印象最深刻,也最不容易遗忘。扬教教研〔2009〕11号文件《扬州市中小学课堂有效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指出,教师的提问要有明确的导向,整体设计富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要在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充分理解学生已经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设问,要问教学重点难点处、教学突破口处、新旧知识连接处……;要问得有价值,问出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引导与鼓励学生提问。我在在讲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体会议内容的时候,我设计一个情境:给了学生一张《人民日报》的图片,提出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北平市民,你会在《人民日报》上看到哪些报道?意图在于让学生从课本上找会议内容,但是由于目标指向不够明确,造成学生无法回答这一简单问题,又没有能够及时给予点拨。
(2)合作探究法
中国有句古语,“众人拾柴火焰高”。在讲到1954年宪法的时候,我给了学生一则材料,让学生结合史料,比较1954年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一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八条: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青海选派一人;其选派方法,由各地方自定之。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人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法 律 项 目 |
《临时约法》 |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性质 |
|
|
原则 |
|
|
三、注重课堂效率的提高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从这样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避免失误,二是减少课堂的垃圾时间,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率。
1、避免失误
从教以来,也听过不少老师的课,发现其中有一些老师的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失误,如无意义的设问。一位老师在讲到《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的时候,讲到“不结盟政策”这一知识点的时候,讲了这样一句话,“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具体体现就不是结盟”(这是课本上的一句话),然后让学生回答,这延续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哪一外交原则,这句话里已经给出了答案,所以无需再次设问。教学过程中诸如此类的失误经常会遇到。如果我们课前能深刻理解课标、明确教学目标、正确定位学生,就能避免此类失误。
2、增加课堂有效时间
中国人常说开源节流,课堂45分钟是固定的,不能占用学生课余时间,也就是不能“开源”,那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着手,积极“节流”,以减少课堂的无效时间。“节流”可以从导入、限制各个环节的时间、杜绝拖堂这几个方面着手。
(1)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许多教师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导入,以求得开场彩,但是导入毕竟是一片绿叶,所以不应超过五分钟。在准备《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这一课时,因为国庆60周年的庆典刚刚过去,所以我应用了开国大典的相关视频导入,约六分钟,但是后来考虑到时间太长,有“喧宾夺主”之嫌,于是在正式上课前,我用了国庆阅兵仪式上的“民主政治方阵”的图片,一是民主,另一是法制,让学生去辩认一下,然后由追溯民主和法制发展的起点导入,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达到了引起学生注意导入新课的目的。
(2)限制各个环节的时间。
扬教研[2009]11号文件中提出要将教材和实际相结合,去进行有效拓展。但是在选取资源的时候要注意资源本身的有效性、实用性。在《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这一课中,讲到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时,我选用了《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讲话的一段视频,激起了学生的一种自豪感,也更能体会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3)杜绝拖堂
扬教研[2009]11号文件中要求我们合理安排各环节时间并明确规定:“杜绝拖堂现象”。在上课前,每一位教师都会对新课内容做一个系统分析,但是实际操作起来总是会出现很多问题,铃声响起的时候刚好结束本课内容当然是最佳状态,但是理想状态不是每次都能达到。有的老师习惯在下课的时候依然很陶醉地讲自己的课,其实下面的同学已经开始心猿意马了,所以下课铃响后的时间对于讲课来说就是无效时间,作为一个识时务者应该立即结束新课。另外,课堂上还会出现另一种状况也就是时间多出,很多时候我们会让学生自己去看书,在上《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的时候,开始的时候怕时间不够,进度赶得很快,后来多出了一两分钟,由于开课比较紧张,不知道要做什么,我让学生自己看书。其实现在想想,学生并没有我们想像的有那么高的自主性,多半时候他们不知道要做什么,那些时间就被白白浪费了,那种状况下,我应该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指导,比如看课本的哪一个知识点、哪一个题目等,如本节课,我可以让他们看看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五、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习惯是最好的老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对于教学工作的展开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课前给学生一定指导,养成预习习惯。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对新课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上课的时候学生就可以有目的去听、去学。以我上的《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这一课为例,我课前给学生发了一个学案,让学生课前去看并完成上面的题目,这样学生熟悉了本课的知识点,也了解了本课难点,这样对于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很有帮助。
其次,帮助学生形成记笔记的习惯。引导学生认真记笔记,当然不是教师上课的所有东西都是要记的,而学生缺少这方面的鉴别,所以就需要我们做适应的引导,让学生去记要点,同时要记完整、记准确。《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这一课的讲解过程中,我将一些重点内容,如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在屏幕上加大加粗,方便学生去记。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所以要提醒学生注意速度,只记要点,具体内容可以自己去归纳、整理,这样不仅掌握了知识,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此外,作为老师,我们还要教会他们怎么去用笔记,课后还可以把笔记再整理,比如最简单的错题集,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记住自己的易错点。
再次,养成课后及时巩固的习惯。课后,对于新学的内容比较容易遗忘。让学生自己制定一套系统的复习方案,比如每节课后花一刻钟左右的时间去做一些小题,及时巩固,每一周用一小时时间把本周的内容回顾一下等等,不要等到大考前再临时“抱佛脚”。复习过程中,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比如错题回顾、查漏补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