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研>>历史您现在的位置:扬州教科研 正文内容
历史教学要不断吸纳史学研究成果
历史教学要不断吸纳史学研究成果
——兼谈2009江苏历史高考相关试题
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杨志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新的转型时期。史学研究领域出现了诸如现代史范式、全球史范式、文明史范式、社会史范式等新的史学范式,过去在中学历史课程中具有神圣地位的阶级斗争史范式只是诸多研究范式中的一种而已。
史学范式是史学观点、史学概念和史学方法等的有机集合体。作为史学研究的一种范型和模式,阶级斗争史范式的核心观点是阶级观点,常用概念有阶级、阶层、阶级关系、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和革命等,基本方法则是阶级分析方法。现代史范式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它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核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人类实现现代化的两种基本途径。全球史范式的核心观点认为人类社会经历了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化发展的历史过程,而1500年前后,是这一发展过程的转折点。文明史范式的观点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社会史范式主要研究人民大众在历史上的社会活动,主要内容包括家庭史、妇女史、人口史、儿童史、教堂史、监狱史、地方史等,研究方法采用以社会学方法为主的多学科方法,如家庭组合法、系统测试法、心理分析法和计量研究法等。
仔细分析这些史学范式,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史学范式各有自己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但史学范式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相对于现代史范式、全球史范式,文明史范式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它以生产力作为划分文明史发展阶段的标
准,把人类文明的历程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就是人们常说的现代化;它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勾勒出人类文明总体演进的脉络,总结人类文明的成果,而全球史范式则主要研究1500年前后开始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与社会史范式相比较,文明史范式侧重于历史当中比较稳定、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例如政治经济制度、民族文化、社会心理等等方面的考察,其中也包括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显得更为宏观。与阶级斗争史范式相比较,如果说阶级斗争史范式的主题词为“革命”,那么文明史范式的主题词则为“建设”。可以说,文明史范式已成为我国现代中学历史课程的主导范式。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这些新的史学研究范式已走进了依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 如高中必修课,内容标准选择的专题比较侧重人类文明和中华文明的成果,尤其是制度层面的成果。世界近代史明确以“16世纪前后”为其开端,反映的是全球史范式的观点。初中和高中教科书均设置“主题”“专题”或安排“要点”讲述社会生活史,这是引入和运用社会史范式的一个突出表
现。不仅如此,而且在近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中闪亮登场了。以2009年江苏历史高考试题为例,体现文明史范式的有第2题、第7题、第13题等,体现全球史范式的有第14题、第20题、第24题等,体现社会史范式的有第6题、第21题、第22题等。
由于新的史学研究范式的引入和研究视角的拓展,因此对于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便会有不同的评价。例如2007年广东历史高考试题第29题所呈现的材料:
【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由于历史评价的非同一性,因此要求考生在使用借鉴、引用方式分析或评论历史事实方面的能力必然提高。就2009年江苏历史高考试题来说,试卷容量明显加大,比去年多了一道主观题。试卷难度再上台阶,表现在相当多的试题材料超乎想象、问题设置角度特别。因此有老师提出批评:(1)教材内容考察过细;(2)概念考察过多过深;(3)考察思路设计过于主观化;(4)试题难度过大。(见江苏省苏州木渎高级中学丁仕武《论2009年江苏历史高考试卷选择题设计的四大失误》)我以为,能否化解试题难度的关键除了对于历史史实的真切把握外,还在于对新的史学观念的了解和对新的史学方法的运用。
以22题为例:
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
材料三 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7分)
(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3分)
本题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婚姻观念的变化切入,考查中国社会政治变动和思想解放的历程,以及考生情感观念的价值体现。试题着眼于材料信息的解读、知识的迁移以及运用能力的考查,设问梯度明显。第一问要求从材料信息入手,概括近代以来人们婚姻态度的变化,较易。第二问难度有所增加,要求根据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从规定角度归纳近代婚俗变化的背景,并自行整理角度分析50年代人们婚姻态度变化的社会条件。第三问能力层次较高,要求把握不同学者分析问题的不同视角,并独立地对历史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不仅体现了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的目标考查,也体现了“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的目标考查。
因此,从社会史范式的角度出发,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一)对历史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正如法国历史学家雅克· 勒高夫在《新史学》中所说的:“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
(二)把握社会问题的核心考向。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质在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而和谐又是第一位的。关于我国当前存在的社会问题,温家宝总理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突出的是“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等问题。”由此,我们既要关注历史上特定时期的社会问题,包括严重自然灾害时期的社会问题、动乱或战乱时期的社会问题以及统治者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措施,而且也要关注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问题,如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问题及措施、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问题及经验教训等等。
(三)有机拓展历史课程资源。社会史研究十分重视“民间历史资料”,如日记、书信、族谱、账簿、碑刻、民谣、传说等,十分重视口碑史料(口述历史)。我们可利用乡土史有机拓展历史课程资源,让学生能够接触到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历史资料。
(四)适当引入社会史的方法。社会史重分析、重解释、重调查研究。一些区域社会史研究者提出了“田野调查”的概念,并身体力行地走向历史“现场”,踏勘史迹,访问当事人和知情者,搜集各种“民间历史资料”,记录口碑资料。我们可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社会考察活动,改进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