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研>>历史您现在的位置:扬州教科研 正文内容
走出徘徊与梦想
走出徘徊与梦想
——掌握高三历史学习反思的切实方法
扬中教育集团树人学校 徐渭清
何宁是文科班中最不起眼的学生,成绩中等,能力平平,长相一般,从不多事。很多时候,像他这样的沉默大多数是被忽略不计的。老师关心的是“冒尖人才”,即那些可能在成绩上“冒尖”或者纪律上“冒尖”的人。可是,何宁内心并不是像他的表现那样风平浪静,他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和忧虑,只是不说而已。其实,很多像他这样的高三学生心里清楚得很。然而,目前却是他们很烦恼的时候。
何宁的成绩能够上本二,可并不保险,按照他的最佳打算可以去冲刺本一,这就需要提高各科成绩,“历史”则是他必须认真面对的“短板”。他觉得自己还行,可为什么每次都考不好?他自己说不清楚,既然说不清,也就懒得去思考。他的朋友中有好几个都是这样,有的历史成绩好一些,有的则差一些。但是,究竟该“如何总结过去,发现问题,并面向未来”,真没有认真想过。时间不等人,眼看着到最后一个寒假了,“我该怎么办?”何宁开始想这个问题……
一、总结反思很有必要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其实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就是:“学习-反思-提高-再学习-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及时认真反思一下自己的复习效果,这对提高复习效率是很重要的。学生在复习中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如自己的付出与收获是否成正比?成绩不理想是知识缺陷还是学习习惯?复习方法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自己有没有“瘸腿”科目,如果有,好好考虑一下准备如何解决?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自己的心理素质如何?教师促使学生反思过去,总结经验和教训,认准努力的方向,在不同的复习阶段都很重要。
二、反思从分析试卷开始
这么多需要反思的地方,学生应该从哪里入手呢?那教师不妨首先从考试试卷的分析中教会学生反思,在复习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对于试卷的分析,教师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教会学生发现自己问题的方法:
1、分析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近年来的历史高考的突出特点是立足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侧重于学科能力的考查。基础知识不扎实,解答历史题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高考题往往是通过设置新情景,提供新条件,来考查我们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能力,表面上看题目的设置灵活多变,同样的一个知识点,在高考中就会以一种我们从未见到的面孔出现,命题者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用不同的题型去考查。
例如09江苏高考第一题
“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此题考查历史常识“鼎”。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历商至周。所以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故D项正确。表面上看这道题和我们学的知识毫不相干,但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考点是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度所形成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九鼎”是最高权利的象征,代表周王朝的最高权力。
面对新情景的题目,很多学生在解题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根本原因,还是学生对基础知识把握不牢固,对教材结构体系弄得不十分清楚。因此,考试结束后,我们首先要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试卷分析,反思一下自己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把握情况,比如:对教材的结构是否清楚?对教材的基本知识点是否能够正确理解?是否能够将教材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
2、反思解题能力和解题技巧。解题能力和解题技巧是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的关键所在,在高考的主观题部分体现得特别明显。在平时的作业和考试中会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许多题目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去回答,不知道用哪个知识点去回答,哪怕有时明白题目的意思也感到无从下手。
例如09江苏高考第21题:
历史学家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卷四。
材料二 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蔫,市人多效之。--《徐光启文集》卷十一
材料三 (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瘾,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材料四 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有邹望,亦有田三十万亩,童仆三千人,……而好讼致穷。--(清)钱泳《登楼杂记》
(1)据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2分)
(2)据材料三、四,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那些变化?(3分)
(3)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着,轻易局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5分)
本题主要从中国历史上“重农抑商”来考查传统思想观念的沿袭与变革,以及这种沿袭与变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前两问考查考生分析材料、提炼信息和概括知识的能力,解题较为容易;最后一问主要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和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要求从题干所提供的观点进行探讨和论证。本题所学的材料表面看起来“士大夫”是游离于课本知识之外的,但实际考点就是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经济政策。很多学生材料看不懂,考点找不准,答题根本是无从下手,在考试中学生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反思自己的解题能力和解题技巧了。
三、发现问题怎么解决?
通过反思,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或多或少地发现自己在历史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以上两方面所暴露出的问题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
1、强化基础知识,从“浮于表面”到“细节落实”。
有的学生,平时说起历史,好像什么都知道,可是考试成绩却令人失望。原因在于复习浮于表面,历史基础知识薄弱。历史复习如何落实基础知识?(1)要对教材中的考点内容充分理解准确记忆。(2)通过迁移去落实,借助图片资料、文献资料去深入理解,这样学习既有新鲜感,又能提高效率。(3)通过联系去落实,即通过联系把散见于历史课本各章节中同类型、同性质、同特征、相关联的考点内容予以纵横联系,理清头绪,减少相互混淆,以加深理解记忆。
2、加强答题的有效性训练。
目前在历史考试中学生存在问题最多的是集中在主观题方面,在历史学科主观题以材料型居多。一般给出几个材料,或文字、或数据、或图表,要求学生在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解答好材料型主观题应做到以下几点:
(1)读:不仅要认真阅读材料,而且还要注意阅读提示性信息和材料出处。
(2)找:认真阅读材料后要抓住关键词语筛选信息,找出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找出图表、数据中的规律,体会命题者的意图。
(3)审:就是准确审题。审时间、审空间、审中心问题。
(4)答:在阅读材料、理解材料、审清问题要求的基础上精心组织答案。答题时要注意:一要精析题意,坚持问什么答什么,有几问答几问的原则。二要根据分值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三要简列提纲,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阐述,防止漏掉要点。四要观点明确,答案应具有条理性。五要语言准确,精炼。六要保持卷面整洁,书写规范。
3、从“闭目塞听”到“关注热点”。
近年来高考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关注现实”,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凸显出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理念。热点问题是历史命题不会回避的兴奋点,热点是加强历史与现实联系的“桥梁”。它能充分体现史学“学以致用”、“以史为鉴”的功能。在平时的复习课中,我们要注意结合时事热点,指导学生通过收看电视新闻,阅读报刊杂志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同时在教学中把热点问题与历史学科基础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