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研>>历史您现在的位置:扬州教科研 正文内容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①教案及点评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①教案及点评
高邮中学 郭仁贵(教案)
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杨志才(点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
了解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认识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性。
了解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开放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基本过程,从中提高对于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特点的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将本节内容重新整合为三个板块:寻找新路、中国特色、和平崛起。学生能从中感受到共和国改革发展的过程,学会对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社会状况的比较及社会发展原因的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进程的学习,深刻感受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曲折性、艰巨性和伟大性。
通过感受深圳及家乡的沧桑巨变,逐渐生发对家乡、对社会的真挚情感,积极关注家乡、社会未来的建设与发展。
点评:
新课程课堂教学首先要依据课程标准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即教师要明确的自己任务,也要明确对学生的要求。如在本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中,“将本节内容重新整合为三个板块:寻找新路、中国特色、和平崛起”,这是对教师提出的; “能从中感受到共和国改革发展的过程,学会对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社会状况的比较及社会发展原因的分析方法”,这是对学生提出的。另一方面,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中,可以根据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有所侧重,但都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同时,在目标的表述中,既具有育人的指向性,又具有教学的操作性。
◇教学过程
导人语:一个人,一个时代,在这里,我们要感谢一位老人,一位中国人民的儿子,一位伟人,是他让中国人民富了起来。
浏览几幅图片——喜看今日扬州(幻灯片):
扬州火车站:扬州如同高速行驶的列车;
润杨大桥:气势宏伟壮观,一桥飞架南北,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
乡村新曲:看似平凡,但在过去却是奢望,是梦想,在今天变成了现实。
[让同学谈身边的变化]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家乡,让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幻灯片)世界银行这样评价中国:“中国只用一代人的时间,就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代人才取得的成就。”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追根溯源,共同探讨:指引中国走上强国之路的那场历史性的转折。
点评:
新课的导入至关重要。老师可以像导游一样,善于调动游客的情绪,第一个景点就要能抓住游客,成为游客的兴奋点。这一课,
【学习第一个板块】
寻找新路: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点题:主要介绍三中全会)
寻找新路,历经艰辛;路途曲折,惊心动魄。
1978年,一位年以74岁的老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幻灯片)“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书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粉碎“四人帮”以后,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伤痛的动乱是结束了,但中国向何处去?两年时间中,国家在徘徊,人民在思索,终于,我们的党再一次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发出了时代的强音;伟大的中国于无声处报春雷。
(观看《三中全会》的影视短片)
改革开放的春雷——十一届三中全会
[共同梳理]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内容:三条路线的拔乱反正
①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②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③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以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重大决策:改革开放。
历史意义:新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
衡量三中全会价值的标准,就要把三中全会和它以前的决策相比,看看三中全会提供了哪些新的东西。“三中全会”有“三新”。
①新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新道路。
②新时期:开始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③新领导: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设问: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它对于中国人民最根本的影响是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重大决策,而且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作风。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作风的倡导,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重大决策的重要前提。从这一点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于中国人民最根本的影响在于求真务实,敢于改革,敢于创新,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1978年邓小平向全党振臂高呼:(幻灯片)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这是一位长者对全党的呼吁,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把改革和党、国家的命运相联系。
点评:
【学习第二个板块】
中国特色:改革的历程和成功(点题:主要讲中国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打开了突破口。
设问:(幻灯片)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起步?
[引导学生探究]改革从农村开始不是偶然的,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和当时农村的困境决定的。
①农村困境:当时广大农村有二亿五千万人吃不饱肚子,吃饭问题成为最紧迫的大事,改革迫在眉睫。
②基本国情: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80%,农业不发展,农村就不稳定。
③农民首创: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走出改革第一步。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迈出了艰难的一步。(幻灯片)
小岗村村民签下了“生死状”,(点击图文)共有18位,他们秘密实行包产到户,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
这样的做法,在当时是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的。因为,这既不符合宪法的规定,宪法上有人民公社;又不符合党的决议,中央49号文件明确规定,不许分田单干,不许包产到户。分田单干、包产到户就是资本主义—这是何等的风险啊!
小岗村村民冒着坐牢杀头的风险,创造了奇迹。一步跨过温饱线,告别了饥饿。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在全国推广。1983年初,全国93%的生产队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过改革,农村出现了新面貌,农民走上了富裕路。
设问:农村的改革为何能取得成功?关键在哪?
[引导学生探究](中国农民的创造性。)
农村改革的成功也推动着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下面我们简单地谈一谈城市改革。
城市改革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如何增强企业活力?改革所有制形式;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分配制度。通过改革,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企业活力。企业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
国有企业改革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等等城乡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点评:
在“中国特色”这一板块中,教师采用问题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起步?”“农村的改革为何能取得成功?关键在哪?”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改革前中国农村的状况,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从国情出发分析改革问题的能力;不仅使学生了解了安徽风阳小岗村农民的改革壮举,了解农村率先改革的意义,而且从精神层面培养学生的改革之志。这样,历史教学的励志功能亦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学习第三个板块】
和平崛起:从特区到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初步形成(点题:主要介绍对外开放)
邓小平1978年曾说:(幻灯片) “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颗启明星是在邓小平倡导下创办的深圳特区。
(幻灯片)“还是办特区好,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杀出一条血路”,是一句军事术语,承载了老人多么急切的期盼,也预示着前方的道路是多么的艰难。禁区突破,国门打开。深圳人民放胆一搏,特区的生命力很快就迸发出来。
昔日的小渔村变成了高楼林立、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图文显示)。
课堂讨论:观沧桑巨变,话深圳发展
[小结]深圳的沧桑巨变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发展才是硬道理”。
深圳的成功,激励着全国人民,带动了全国的开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图文演示,连续点击)
第1步: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第2步:开放沿海14个城市;
第3步:相继开辟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珠江三角洲为经济开放区;
第4步:到海南建省全岛办大特区;
第5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
第6步:内地开放。
有一首歌的歌词这样写道:“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当年邓小平画的那个圈不断扩展,开放的春风,从南方吹到北方,从沿海吹到内地。中国已是一个全面开放的中国了。
[小结]对外开放的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点评:
本模块主要探讨了我国自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以来的对外开放的基本过程,从而说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但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这样的处理尚嫌粗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随着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正由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深圳特区设立是其标志;第二个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确立,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是其标志;第三个阶段为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环渤海地区的开放是其标志。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对外开放过程中的阶段特征进行必要的分析,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开放过程的理解,并从中感受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推动力量以及中国人民昂扬奋发的精神面貌。
[课堂讨论]历史的回音——从小岗到深圳,从生死文书到杀出一条血路,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
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课堂习作]
围绕“寻找新路、中国特色、和平崛起”三个话题写一篇课堂习作。
要求:①联系实际;②所写问题角度要小;③相互合作、相互评价。
总评:
对于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来说,知识与能力是基础。从认知心理学来说,历史知识有三类:一是事实性知识,指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二是关系性知识,指历史本质、概念、规律。三是指价值性知识,指历史的借鉴价值和思想教育价值。因此,本教案注重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并以此为起点,由浅入深,进而探究历史真谛以形成历史意识。与此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对于一系列问题的合作探究,从中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的能力。应该说,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1)从学生可感的现实变化入手,进入对本课的学习,突出一个“情(孕情)”字;(2)从知识层面入手,进入对思维方法的学习,突出一个“智(激智)”字;(3)从物质的层面入手,进入对精神的追求,突出一个“志(激志)”字。稍有不足的是,本课在“和平崛起”环节未能对于对外开放过程的阶段特征进行必要的分析,小结环节未能从帮助学生构建学习体系进行必要的归纳,如贯穿于三个板块之中的主线是变革,有农村和城市的巨变(这是现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巨变(这是原因),而改革带来的本质变化是观念的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