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研>>历史您现在的位置:扬州教科研 正文内容
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四点认识
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四点认识
——兼论人民版历史教材的有效使用
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杨志才
扬州大学附属中学 曹 伟
从2005年9月我市进入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我们越发感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的重要性。在原有课程体系之下,教材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教师只要吃透教材就可以了,大可不必去钻研教学大纲;但在新课程体系之下,教师必须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只有首先理解了课程标准,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进行有效的教学。
如何从教学的角度出发,研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或者说, 如何研究课程标准以服务于课堂教学?笔者试谈几点认识,就教于方家。
一、刚性与弹性问题
国家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课程目标要求是刚性的,是国家对全体高中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全国范围内的最低目标。特别是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的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是不能打任何折扣的。课程目标是基础,经过细化、重组而转换成教学目标。反过来说,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始终围绕课程标准,同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及区域性的社会环境。这里,就有很大的弹性空间。
明晰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刚性与弹性关系,有助于我们合理地处理新课程历史教材。新课程历史教材是编写者依据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而编写的,因此,在正式通过的四个版本教材中,既有相同的内容,也有不同的设计。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认真地研究课程标准,而且也要认真地研究教材;不仅要研究课程标准对于教材的刚性要求,而且也要研究教材对于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教材中体现课程目标的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对于非课程目标的内容则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处理。如人民版必修一教材在“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课,除了按照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要求,写了“分封制和宗法制”之外,还编写了“‘王’的出现和‘帝’的传说”、“夏商政治文化”和“礼乐秩序”等大量的非课程标准的内容。显然,本节课的重点在于通过对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学习与探究,去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但是,“分封制和宗法制”不是朝夕之间产生的,它有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因此,对于本课中的“‘王’的出现和‘帝’的传说”、“夏商政治文化”和“礼乐秩序”等内容,不能简单地从表象上视为非课程标准内容,而应当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上来判断,是否是课标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否是课标内容的拓展与延伸。当然,这类知识与主体内容有轻重之分,不可喧宾夺主。再如,“美国1787年宪法”,课标要求是:“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
当然,教材只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之一,教学过程中,为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及区域性因素,对非课程标准内容,甚至教材外的其他内容进行选择。应该说,在教材与课程标准之间,不存在超标与不超标的问题,而是适合与否的问题。
二、纵向与横向问题
“纵向”是指以时间为序考察历史,呈现历史事物的发展脉络。高中历史新课程突破了以往侧重于历史学科体系的设计思路,建构了模块加专题的新体系,这是新课程的一个显着特点。在三个必修模块中,共设计了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应该说,专题体例的设置,是对原有历史学科体系的一种扬弃。专题涉及的历史事物,包括典章制度、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等等,课程标准不是静止的,而是以时间为序,动态地加以考察,追根求源,呈现其发展过程。如中
但历史现象往往是十分复杂的,仅从一个角度或层面去认识,很难发现其规律,了解其全貌,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去认识。课程标准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对于许多重要的历史问题,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去阐述。这就是横向问题。如“孙中山与辛亥革命”,课程标准在五个模块中,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提出学习要求。
历史(Ⅰ):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历史(Ⅱ):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历史(Ⅲ):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选修):(1)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说明其对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影响。(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主的主要论述,比较其观点的异同。(3)说出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斗争的史实,认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和艰巨性。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
对课程标准的解读,有助于我们把握各学习模块的教学重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包括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它们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开来去理解。考虑到历史新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在教学过程中不能随意地脱离课程标准去补充教学内容。在必修一“辛亥革命”一课中,教师往往会补充有关“三民主义”的内容,这就是对课程标准缺乏整体把握的具体表现;更有甚者会把选修模块中的内容,移植到必修课中来讲,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其结果必然导致教学难度的上升和教学容量无限扩大,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对类似问题的横向把握,顺利推广新课程。
三、知识与能力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在新课程体系之下,知识方面的教学仍然十分重要,高中历史教学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的表述中,大量使用了“了解”、“知道”、“列举”、“简述”、“概述”、“说出”等字眼。对学生需要掌握的历史知识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说明高中历史教学仍需要做好历史知识的传授,不能脱离历史知识空谈学习能力,仍然需要做打好基础的工作。
新课程体系之下,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共识。关于能力要求课程标准有明确表述,“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课程标准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新课程主要为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服务,而不是培养历史学家,因此,历史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一般意义上的学习能力。
四、释读课程标准中的“难点”
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课程标准本身有一些难度过大的地方。要搞好新课程教学,就必须加强对这些课标“难点”的研究。如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但“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是个较为模糊的建议,就属于难点之一。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依据课程标准。课标要求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中说明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因此,弄清“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个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