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研>>历史您现在的位置:扬州教科研 正文内容
历史教学设计:采得百花酿成蜜
历史教学设计:采得百花酿成蜜
——从多种教材比较中追求教学设计最优化
扬州市教学研究室 杨志才
高邮市界首高级中学 陈国兵
教学设计的优化,因为教材的多样化,而有了更多可以参照的依据。要把“优化”变成可能,就得围绕课标要求,融合多本内容,多维对比研究。那么,究竟具体如何做才好呢?这里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从知识框架比较入手,追求教学结构最优化
课程标准中的专题设置,是教材宏观知识框架的来源,各教材的编者一般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专题知识结构。对比研究不同的专题知识框架,有利于更好地对单元教学的知识网络进行定位。
如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程标准的要求是:(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而现行四个版本新课标教科书对这一要求在处理上存在明显差异,以人民版与岳麓版为例,人民版的知识框架为:
西周分封制
西周宗法制和礼乐秩序
海内为郡县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
古代中国的 挟书律
君权和相权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 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行省的设置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军机处
清朝的边疆政策
近代化浪潮和清末政治
岳麓版的知识框架则为:
到天下共主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
中央集权制度 “始皇帝”与三公九卿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废分封,置郡县
中央集权与地方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分权的斗争 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专制王权的不断加强 丞相制度的废除
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
这些存在差异的资源,怎样合理利用?笔者以为,课程标准是选择取舍的首要依据。在专题一中,课标建议 “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为达到这一目标,课标还列出了 “分封制”等6个具体知识点,而“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是其中的宏观知识。对具体知识点,两个版本教材的处理方法大同小异,都突出了核心知识,教学设计的取舍比较容易。但是对“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这一宏观只是,两者处理相差较大。人民版的中心在“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涉及“君权与相权的斗争”、“监察制”、“选官制”、“行省制”等内容,侧重于从多种制度的发展角度去展示制度演变的过程。而岳麓版的核心则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斗争”,介绍的是汉、唐、宋三代为加强中央集权所作的努力,注重从某个矛盾的解决过程揭示制度演化的本质。在教学设计中,弄清“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关键,何况揭示历史特征是不能漠视的教学任务。分析君主专制发展的核心是皇权的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的核心就是逐步解决地方力量对中央的威胁,并结合课堂教学“简约”、“典型”、“精确”的需要,就可把其核心内容定位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具体知识点确定为“君权的强化和相权的逐渐削弱”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当然,在取舍过程中,还要考虑教学的可操作性。例如,就整个专题的标题来看,岳麓版使用“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似乎不很合适。因为,整个专题既包含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发展和走向顶峰,还包含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以前的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再如,一个界限不很清楚的说法也应该予以充分重视。“中国早期”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哪个阶段,是约定俗成的固定说法吗?它与“中国古代”的概念差异在哪?面对这个问题,在我们暂时无法弄清楚之前,教学设计应该采用更为稳妥并能便于学生理解的说法。比如“秦朝以前”等。
二、从教材内容比较入手,追求教学流程最优化
能为课堂教学流程设计提供有效信息资源的,是教材正文的导入与叙述、互动方法的提示和总结评价手段的设计三个方面。
以专题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的第二个知识点“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为例,对比岳麓版和人教版新教材,能给我们提供很多灵感。
正文的导入与叙述,岳麓版以简短的语言介绍美国新体制确立的原因,并对制度产生的条件和具体实施情况进行设问,导入简短有力,富有启发性。正文部分主干知识和细节描述分别以大小不同字体呈现,主次分明,易于突出重点。人教版在导语部分颇下苦功,以精美图片配以文字简介,引人入胜。在此基础上列出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和需要掌握的主要概念,主旨明确,便于操作。鉴于导语在课堂教学中的引领地位,手法以简练明快、主题突出为宜。在教学准备中,我们以人教版的导语设计为基础,适当借鉴岳麓版的语言感染力,兼彩二者所长,效果很好。
对教学互动方法的提示信息,新课标实验教材表现得比较直接,说明教材的开放性在加强,更注重信息的交互特征。人教版对互动方法的提示主要是对正文信息的补充和趣化。手段有“知识结构图片”、“历史纵横”、“资料回放”和“学思之窗”等。相比较而言,岳麓版的手段更丰富一些,形式更活泼一些。有知识技能延伸性质的提问,如要求围绕麦迪逊的话理解实施分权制衡在当时美国的重要性;也有各种形式的正文补充信息,如历史遗存和历史事件的照片、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图画、知识图解和历史漫画。这样处理的优势在于更逼真、更生动地展示历史发展的轨迹,便于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把握和对核心思想的理解。我们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吸收了岳麓版的这一特点。不过,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比如,对“三权分立和制衡示意图”的采用,我们采取了将两种教材的图表进行拼合的方法,吸收了双方的优势。
总结和评价手段方面,人教版教材的形式有“本课测评”和“学习延伸”两组,其中,“学习延伸”部分又分成“探究活动”、“百家争鸣”和“阅读思考”。从总结评价设计的合理性看,人教版的设计更符合中学课堂教学的使用习惯。而且把对基础知识的总结和对学习能力的延伸区分开来,更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要求,使课堂探究有明显的阶梯性。关于史学界对1787年宪法的评价争议的介绍更为扩展学生的视野提供了直接的素材。对比之下,岳麓版的设计略显逊色,从结构上看“自我测评”栏目放在“阅读与思考”前面似乎更好,从内容和功能上看“阅读与思考”与“解析与探究”有重复之嫌,从目的指向上看“活动建议”要求太笼统,形式也过于单一。实践当中,我们使用人教版的结构,部分采用了岳麓版的史料,形成了以下总结和探究的内容。
学习总结——看看我们都掌握了些什么?
你知道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吗?你是如何理解其中的制约与平衡原则的?
探究延伸——看看我们还应该了解些什么?
1、比较探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议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而困扰。而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而获得内阁的支持。”
请你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思考:从丘吉尔的话语中可以看出英美政治体制存在什么不同?
2、史学争鸣
(见人教版历史必修一114页“百家争鸣”)
3、查阅思考
(见人教版历史必修一114页“查阅与思考”)
三、从史论处理比较入手,追求教学功能最优化
史论结合,是历史研究的基本特点,也是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做到这一点,才能可能实现历史教学所应具有的知识、能力、方法与价值观等等方面的基本功能。
教学中我们发现,对同一历史现象,不同版本教材的表述不尽相同。因而应该十分慎重地对即将使用的知识和即将给出的结论进行锤炼和加工。如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部分,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要对三大制度的政治地位作一些介绍。不过,对三大政治制度地位的表述,各个版本教材表述不一,令人疑惑。
制度名称 |
人民版 |
人教版 |
岳麓版 |
人民代表大会制 |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
|
是新中国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
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
基于国情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
以上表述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两项制度的定位上,矛盾的焦点在于这两项制度是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笔者在查阅大量的相关材料以后,对三大制度的政治地位的说法有了较深层次的理解。原来,“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两个有特定内涵的政治概念。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从制度类型上看,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国家制度的重要内容,属于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属于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属于政党执政、参与政权和干预政治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政府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采取的一项民族政策,其目的在于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据此,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最终采用的表述方式是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对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表述上。岳麓版的说法是“1689年的《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人教版的说法是“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后来,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人民版的说法是“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英国成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典型国家。”这里存在一个英国君主立宪制究竟何时确立起来的问题。要给学生讲授英国代议制的发展情况,这个问题无法回避。笔者认为,如果这一问题在史学界已经形成定论,各种教材的说法就应该统一,若属于史学争论的问题,则应该在教材正文后面的“史学争鸣”中予以介绍。那么,三种说法中哪一种更为科学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翻看了部分世界史着作,大都明确指出《权利法案》的通过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因此,在讲授这一知识时,我们采用了岳麓版教材的说法。
总的说来,笔者认为,教师使用教科书应提倡质疑求真的心态。因为,树立正确的教材使用观,用好用足现有教学资源,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教学设计有效性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