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研>>历史您现在的位置:扬州教科研 正文内容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现高三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现高三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兼谈《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复习
高邮中学 柏品泉
如何提高高三历史课堂复习的有效性,提升学生应对新高考的能力,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一个重要的话题。本文结合(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的教学实践,谈谈实现有效性复习的几个注意点。
一、准确设计目标
⑴正确解读新课程标准,明确复习方向
面对不同版本(人民版、人教版)的教科书,新课程标准应当是设计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只有正确解读,才不会偏离复习方向。只有明确了复习方向,才能在宏观上瞄准每一节的核心内容。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节的课程标准为: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对此,正确的解读应该包含三个方面内容:①了解近代以来人们衣、食、住等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②了解近代以来“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丧嫁娶习俗和人们社交礼仪变化的史实。③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⑵整合不同版本的教材,突出重点难点
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史实的选择和对知识的呈现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备课时应认真研读,相互借鉴,找出共性知识并进行整合,突出重点和难点。研读教材后,可以做出判断,“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应是学习的重点,而“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特征及形成的原因”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⑶围绕三维目标的达成,整体把握目标
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只有全面完成历史课程目标,一节历史复习课才能算得上是有效的。《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节可以引导学生用列表法,分时期归纳物质生活(包括衣、食、住等)和社会习俗变化的有关史实及引起变化的主要因素。让学生通过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程,感受社会生活变化和发展的脉搏,并形成相应的情感体验,如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是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相关联的等等。
二、优化讲授过程
⑴从“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的复习,如果仍然停留在“教教材”的传统模式上,显然滞后了。由于教科书的版本不同,只有用好教材,优化过程,突出能力,凸显情感,才能有效地完成预设的复习目标。在复习过程中,可以以现有教材为基础,在通盘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新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在自主或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而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自主地完成学习过程,其创造性就有了发挥的机会,从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例①:在中国社会生活的历史长河中,服饰文化源远流长。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何把握近现代服饰变化呈现出来的特征,是复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中的相关结论显得比较空洞、繁琐,如果直接告诉学生,效果则很差。在这里,不妨提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服饰变化的图片,让学生探究:
学生经过研习教材,合作探究,能够得出一些变化特征,如“由封闭走向开放、走向美观平民化、中西合璧取长处。”这样既掌握知识,又培养了能力。一些规律性的知识通过灌输是不行的,它们只有通过师生高效率的双边互动,才能被学生接受。
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目标,要想切实有效地实现,在复习中要注意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有意识地渗透。
例②:以近代中国女性服装-旗袍的变化为例,谈谈近代国人的审美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通过浏览图片,阅读教材,再经过合作交流,很容易得出“近代服饰由宽松肥大到称身适体的演变特征”,并会形成自己的感悟,如随着近代中国国门的打开,外来文化的传入,人们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老师在这里有必要进行情感渗透,如“人们开始追求美、并勇敢地展示美,这本身就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⑵关键之处巧设问
在关键之处设疑,就是在重点之处提示学生,在难点之处点拔学生。设计的问题要适宜、要科学,要让学生成为有效问题的探究者。
例③: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当代青年越来越热衷于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而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却提不起精神来,如端午节、中秋节……。面对东西方文明的碰撞,当代中学生应做出怎样的正确选择呢?
上述问题在教材中无法找到现成的答案,就是说靠背是无法解决这一类似问题的。但只要认真学习了历史,经过深入讨论,就基本上能回答这一问题,从而形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一正确的价值观。
例④:习俗风尚反映了民众的一种普遍社会心理,它的变迁勾勒出民族文化心理和社会意识的发展历程。社会的变化归根到底表现为生活方式的改变,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目的。对裹足、辫子的态度,都极为敏感地反映了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社会风尚的剧烈变化。可提供相应的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如裹足陋习给女性带来了哪些消极影响?辫子在哪些方面与近代社会格格不入、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从而让学生体会剪辫、放足不仅仅是一种习俗的变迁,更重要的是反映了社会的开放、文明与进步。
⑶培养政治、经济、文化史相互联系的习惯
历史课程采用“必修模块+选修模块”的方式构建,必修模块主要是以专题为线索展现历史发展的脉络,内容相对独立,从而给学生理解某些历史事件内在的联系带来很大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平时复习中应注重学生政治、经济、文化史联动习惯的养成。
例⑤:中国自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显着的变化。你认为,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呢?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之上,老师进行方法指导,引导学生从“外来文明的影响;国内经济、政治、思想的变动”这两方面进行归纳、概述,加深学生对近现代中国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的认识。
三、精选检测习题
课堂复习的有效性,还在于对所复习的内容做出及时、有效的诊断,为此随堂检测必不可少。老师要对习题的质量及针对性加以调控,一般情况下,应主要围绕以下思路选用试题:
⑴以丰富的史料为试题情境,转变历史试题的考查功能,淡化对知识点本身的过于关注,突出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释读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问题从材料出”而不是“问题从教材出”。
例⑥:矛盾先生在他着名的长篇小说《子夜》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吴老太爷从乡下乘轮船来到上海,怀中紧抱着《太上感应篇》,坐进30 年代的汽车里,像一具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连肌肤都能看得分明的时髦少妇。那少妇高坐在一辆黄包车上,翘起了赤裸裸的一双白腿,简直好像没有穿裤子。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
探究的问题可设置为:材料中有哪些文字信息是吴老太爷以前生活中没有的?谈谈你对吴老太爷反应的看法?
这样试题功能就发生了变化:由引导学生对教材的关注转向对课标的关注;由简单记忆教材上的基础知识转向对历史信息的理解和问题的解决。
(答案:「对吴老太爷反应的看法」中国近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显着的变化;近代生活的变迁主要是在城市,农村仍相对封闭、落后;在社会进步面前,一部分守旧群体表现出封建保守、愚昧落后,守旧观念的转变需要过程。)
⑵运用反映现实生活、社会发展的新材料、新情境,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试题应渗透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例⑦:(2007·上海·历史)20世纪初,人们把信天主教称作“吃洋教”;30年代,租界市民被外国巡捕踢了一脚,自嘲为“吃了一记洋火腿”;抗战时期的重庆有“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民谚;其他还有“吃闭门羹”、“吃香”、“吃药”等等。这些与“吃”有关的大众语汇本质上反映了
A.中国人向来注重字词的精炼和语法的准确
B.“吃”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流行和时髦的词汇
C.中西饮食文化处于不断的交融与冲突之中
D.“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
试题蕴涵了浓郁的人文和社会生活气息,充分体现了历史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答案为D)
⑶试题能有效地将新课程理念与历史学科特色相结合,重点考查学生历史研究的方法和能力。
例⑧:(2007·山东·文综)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下列三幅图片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一统河山巾 四方平定巾 六合一统帽
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
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
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
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
试题最大的亮点是突出了对学生历史研究意识、能力和方法的考查。试题巧妙地创设了一个类似于史学研究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整理、分析这些不同的历史信息,从而形成新的历史认识。(答案为C)
新课程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的模式并不固定,面对地区差异,多样化是客观的存在,实施有效性教学应是我们共同的追求。目标设计、过程优化、习题检测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如何实现有效教学,还需要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