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研>>历史您现在的位置:扬州教科研 正文内容

构建历史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尝试

构建历史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尝试

               仪征中学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人们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也在逐步加深。究竟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我国着名的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早在20世纪上半叶,国外就开始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研究主要在于鉴别可能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教师特征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如教师的特点、性别、年龄、知识水平及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技巧及对学生的影响等,只是将教师特征与教育结果机械相连,而几乎忽视了课堂实际。整个6070年代,西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比较活跃,而且成果丰富。研究的注意力扩展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国外的研究表明,有效教学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马卡连柯的只有在学会15种声调来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有在学会在脸色、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能作出20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我就变成了一个真正有技巧的人。这高超的教学艺术水平,对于创造充满和谐、积极、友爱、愉快的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都有不可低估的功能。教师如果能自觉地从艺术的角度和高度,来看待和解决课堂教学的有关问题,就定会事半功倍地提高效益,就定会有益于教学双方在教学相长中都获得舒心的精神满足和艺术享受,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每位教师的自身修养。因此,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将其作用发挥到极致,既是在新的形势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客观需要,也是教育改革深化的客观需要。

新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的理念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是这一理念要内化成为教师实际教学行为,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本文仅从如何提高历史学科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经过笔者长期的实践和观察,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提问缺乏思考的价值。有的提问缺乏探究性,不能引发学生思维活动。2、提问缺乏艺术性。由于问题过于呆板、机械,或者语言表达缺乏艺术性。3、提问深度把握不准。有些问题过于浅显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有些问题过于深奥使学生不知所云,不能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4、提问缺乏互动性。几乎没有教师为学生留出提问时间,也几乎没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而教师反复重述或打断学生发言等现象却普遍存在。

笔者认为推动有效教学的过程,必须提高问题设计的有效性,设计好的探究问题是确保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前提。有效的提问,既可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何提高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我认为:

一、所提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提问的内容应是学习的重点、难点、热点。每一节课都有其中心内容,这些中心内容,包括重大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基本的历史概念和结论等,就是历史学习的重点、难点和热点。比如《洋务运动》一节的内容,其重点有洋务派、洋务运动的目的、内容和失败原因,难点是洋务运动与洋务人物如曾国藩、李鸿章等的评价,热点是中国军事、企业、教育科技等领域的近代化问题。教师就要围绕这些问题认真设计问题,巧妙提问,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只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联系热点的提问,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二、所提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深度。

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在提问时,可故意设置障碍。学生不能及时回答,但可令其有所发现。例如:讲授完《王安石变法》这一内容后,可如下设问:“王安石变法失败了,但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这该如何理解?我们已学过了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他们为什么能成功?通过学习我国古代的几次着名的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这样,学生思维不断地发散、求异,既保持了思维的活力,又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三、所提问题应多角度和多层次。

历史学科是一门教化明智的社会科学,历史学科最大的意义在于提高学生认识历史问题、汲取历史营养、服务现实生活的能力。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切忌平、淡、浅、直,要具有启发性、多样性、开放性,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探究与争鸣,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辩、迁移、整合,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如关于李鸿章的评价,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李鸿章是个有争议的近代历史人物,有人说‘李鸿章是中国近代最大的卖国贼,使中华民族蒙羞’;也有人说‘李鸿章是个有作为的晚清名臣,为中国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你是否同意以上说法,请结合有关史实,阐述你的观点。”这样的问题紧扣学习的重点,具有启发性、多样性和开放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

四、所提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德国着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兴趣是教学的基础,教师在任何一个阶段里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必须注视学生的反应是否自然发生,如果自然发生则被称为是注意的,教学本身就是有兴趣的”。教师可因生、因时、因材,细观察、巧琢磨,创设新颖的情景,设计新奇的问题。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巧妙、生动、形象、直观、贴近学生实际经验,发人深思,给学生以强烈的刺激,引起其反映,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其探究欲、求知欲。比较好的做法是,教师根据学习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设计成由浅入深的问题链,进行探究式提问,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如《美国1787年宪法》一节,则可在教师提供相应的材料、图表的基础上,设计成如下的系列问题:1、年轻的美国怎么了?2、如果各位是美国的开国元勋,面对年轻美国的窘境,会采取什么方法解决呢?3、绝对的权力必定导致绝对的腐败和绝对的专制。中央政府既要集权,又要防止专制。那么,1787年宪法是怎样解决这一难题的呢?4、有人说,政治的奥秘就在于“妥协”。联邦宪法是怎样调和中央和地方、南方和北方、大州和小州之间的矛盾的?5、有人认为联邦宪法是一部革命性文献,有人则因其保留了奴隶制而予以否定。请谈一谈你的观点。6、“正是这样一个精巧的设计使这个稚嫩的国家在草莽中崛起”。1787年之后的美国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和探讨,对整个问题链的突破就简单的多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总之,课堂提问作为一种常规的教学手段,在教育“新政”背景下,特别是在对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的的背景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在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挖掘提问的功能、优化问题的设计、把握提问的原则,真正实现减负增效,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