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研>>历史您现在的位置:扬州教科研 正文内容

谈“培养式”教学方式在历史课堂中的有效实施

 谈“培养式”教学方式在历史课堂中的有效实施

——兼谈《新文化运动》课堂教学

 高邮市教育局教研室 费辉耀 周迎春

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历史学科的教学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和挑战。高中历史教师能否在更新教育观念的同时,真正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将直接关系到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成败。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在被称之为“教导式”和“培养式”这两种教学方式之间摇摆。当教师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教学内容上,认为他的主要任务是以最有助于教师讲授和学生理解的方式组织教材时,那么他采用的往往是教导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的特点是教学的序列化、有条理,是从权威那里得来的信息。培养式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身上,而不是在教材上,教师优先考虑的教学问题是了解学生,扶持他们的成长。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是学生主动参与和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教导式教学,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很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容易窒息学生的聪明才智。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少用“教导式”的教学方式,多采用“培养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探究、学会合作。下面结合人民版·历史必修三《新文化运动》一节,谈谈“培养式”教学方式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新文化运动》一课学习的基本内容为:“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本节共有三个条目:(1)《新青年》的新觉醒;(2)高扬科学民主大旗;(3)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从本节课程标准的规定到结构条目的呈现,《新文化运动》一节内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文字浅显,结构简单,编写思路清晰。这些特点使得本节教学内容便于中学老师操作。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导式”教学方式实施课堂教学,只需从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意义讲授教学内容即可,快速度地完成教学任务应该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但这种教学方式并不符合新课程理念,也无法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提倡探究学习,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施课堂教学时,要巧妙设置可供探究的问题。问题的设计应遵循科学与有效的原则,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我们在课堂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要能实现以学生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搭建平台。

本课开始,可以先做些历史情景的辅垫,介绍一些北洋军阀统治前期思想、文化界的“巨星”,然后引出新文化运动历史背景的话题,可设置问题“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吗?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让全班同学参与新文化运动背景的讨论。教材对于背景,仅仅从政治、思想两方面叙述,可以补充相关经济因素“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对于新文化运动概况的教学,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历史素材,如历史人物图像、创办的杂志、运动中心北京大学的校园图片等,引导学生通过浏览历史素材图片、研读教材,从兴起标志、代表人物、主要阵地、旗帜等方面进行相互研讨。

经过研讨,学生会对运动的概况有直观、全面的了解。教师可以对运动的旗帜再加以强调,随着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的树立,中国许多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新思想、新理论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机遇。

对于新文化运动基本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相互研讨完成。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探究与前期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几个问题:

1)新文化运动是沿着哪两条战线展开的?

2)新文化阵营为何把斗争矛头直指儒家思想?

3)时代所呼唤的新青年应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后,教师可就这三个问题做扼要概述:

1)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新文化阵营斗争矛头直指儒家思想,是因为儒家思想是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柱。

3)新青年的形象应是体魄强健、意志顽强,具有自主的、进步的、科学的精神。

通过完成表格内容及问题探究,学会从整体上把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明确“新”的含义所在,并加深对新文化运动及那个时代的理解。

在对新文化运动进行评价时,可以让学生参与讨论:

对“新文化运动中,一些先进分子在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的过程中,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这句话应如何理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可以演示一段材料:

“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

批判地接收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       ——引自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进行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历史的方法,提醒学生既要看到新文化运动巨大的历史功绩,又要看到它的局限性和不足。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推动了全面的文化转型。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也有一定的片面性,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教师应强调它的积极性是主要的,占主导地位。

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一个组成部分。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的有名无实促使中国的知识分子不断反思,他们逐渐意识到,用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能取得成功的。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吹响了向封建传统进攻的号角,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由此拉开了序幕,向西方学习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那么民主与科学能否救中国呢?学生学完这一节后,有没有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有没有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中学历史教师需要关注的。为此,可以在这节课的结尾设置一个可以让全体同学参与讨论的话题:“有人说‘要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必须用民主取代专制,用科学取代封建迷信。中国要富强,也必须提倡科学。’请谈谈你的看法。”这个话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中国要想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要富强,不仅要提倡民主与科学,更重要的是首先取得民族独立,才能谈民主、富强。否则,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民主、富强。”

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以新理念指导中学历史教学,改变传统的“我讲你听”的“教导式”的教学方式,积极实践“培养式”教学方式,努力实现学生在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课堂气氛中,积极思考、自由交流、主动探究、大胆质疑。我们要明白,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讲台,更是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培养式”教学方式在历史课堂中能否有效地实施,关键在于教师。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不是书上所有的内容都要由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也不是只有教师讲过的内容才算学过。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尝试放手,凡是学生能说的,凡是学生能做的,凡是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都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不应包办代替。教师应该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培养,说起来很轻松,做起来并不轻松。因为培养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是一种观念。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