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研>>科学您现在的位置:扬州教科研 正文内容
贯彻实施新课程,加强我市小学科学教育的意见
贯彻实施新课程,加强我市小学科学教育的意见
(实验稿)
第一部分 导语
小学科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主体课程。它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将小学自然课改为科学课,这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而已,它是以探究为核心,旨在提高科学素养的一次改革,2003年秋,我市全面启动新课程改革,小学科学课程的改革也开始全面实施,为在全市开展好小学科学学科新课程改革实验,认真试行《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加快我市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特提出如下意见:
第二部分:宏观要求
1、推进的基本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和启动阶段(2001年——2002年)
组织城区部分学校和老师参加和第一轮国家实验区同步的科学课程改革,为后期实验工作的推进积累经验,做好准备;对分管领导、区县教研员,自然学科的骨干老师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培训。
第二阶段:启动省级实验区课改实验(2002年——2003年)
在宝应全县率先启动科学新课程改革,为全市整体进入新课改作出相应的理论和实践的准备;做好全市所有科学教师的培训工作。
第三阶段:全市整体推进科学课程改革(2003年——2005年)
全市所有的省级实验学校、城区和乡镇中心校、城区完小、村小整体推进科学课程的实施。定期在各区县组织科学课送教下乡和现场观摩交流活动,扩大课改的影响范围,增大教师的受益面;建立一支科学素养较高的科学教师队伍,形成科学教师人人懂课改,个个想参与课实验的局面。
2、科学学科基本要求和基本理念
小学科学课程总目标: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性质: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对于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应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强调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及其社会价值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且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与社会有关问题做出明智决策,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科学内容与科学过程的结合,以及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结合。二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形成是长期的过程,但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对的科学素养形成起关决定性的作用;小学阶段是一个人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这一阶段学生将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学到的知识将对后继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
小学科学课程有以下几条基本理念:
小学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小学生。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
小学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3、科学学科教材的管理。
小学科学教材是依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编写落实科学课程基本理念的的有效载体。《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内容,都整体反映在教材之中。各小学必须按规定使用好科学教材,所有使用的教材必须使用经国家教材审定委员会批准的教材,江苏省以使用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为主,各县市区应该结合实际,逐步稳步推进科学教材,使用苏教版《科学》教材和有关的配套教具、学具和科学活动记录手册。2004年秋季开始,原则上统一使用苏教版教材和教材指定的教学工具、学生学具和有关的配套用书,以保证小学科学和中学科学的贯通和衔接。在教材使用时,市教育局将聘请教材编写人员及有关课程专家进行培训以提高使用效益。
4、加强科学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
由于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在整个小学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市科学老师状况是以兼职教师为主,因此提高我市小学科学教师的素质与水平就显得非常紧迫,必须逐步建设一支专职的小学科学教师队伍。
培训 对现任小学科学教师设立专门的上岗培训计划,按《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必需具备的科学素养设计培训内容,分期分批实施上岗培训,建立相应的资格考核制度,做到持证上岗。争取经过3~5年的努力,使小学科学教师的水平上一个台阶,能基本胜任小学科学教育的需要。
培养 积极邀请专家来扬讲课,组织广大科学老师外出学习、观摩;对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教师应提供发展空间,加大培养力度,逐步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科学教师队伍;对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教师在提拔任命、评优考核、职称评聘、综合奖励等方面应和语数外学科骨干老师同等待遇。
比赛 积极组织科学老师参加有关教学业务竞赛(论文评比、优质课评比、科学探究案例评比、教学基本功竞赛、计算机教学课件比赛、教学具操作比赛等),通过层层选拔,使一些优秀的青年教师能够脱颖而出,在比赛中成长成熟。
工作量和待遇的建议:各县市区教育局教研室及学校校长应充分认识科学教师的工作的重要性,不能把科学课当成副课,在排课、进修、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与语数外学科同等对待。科学课程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各种活动,需要为学生准备大量的活动器材和实物材料,自制教学具;特别是现场考察、参观访问等活动,更要事先踏勘路线及场地;科学教师一般还要负责管理科学教室、科学实验室及教学仪器,这需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建议以2课时数计入工作总量。原则上保证科学课专职教师每周课时数不超过16节,以保证科学课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做好教学和辅导工作。
5、加强对小学科学学科的领导
各县市区教研室必须有专门负责的科学学科教研员,开学初要定好工作计划,定期组织开展活动,深入课堂第一线,指导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省级实验学校教导处必须配备相应的分管主任,专职科学老师(十八个教学班以下的2名, 十八个教学班以上的3名以上),必须具有相应配套的完备的科学教室和仪器室、仪器准备室以及其他的辅助设施。乡镇和城区中心小学必须配备1-2名专职科学教师,由相应配套的科学专用教室。完小应该有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科学教师队伍,有完备的科学实验仪器由有关教具。
第三部分 微观要求
1、年级段的要求
三年级要求:
能提出“什么样?”、“为什么?”、“假如……会发生什么?”等这一类的问题,能对上述问题给出各种想法和预言。
能对熟悉的材料和事物进行观察,并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进行测量并记录观察结果,学会用图和文字做观察和测量记录。
能区分什么是对观察现象的一般描述,什么是对事物发生过程与发生原因的简单介绍。
能够按照简单的特征如形状、颜色或其他特点对物体进行分类和归组。
能向他人描述在熟悉环境中注意到的事物或想象中的事物。
能够描述和比较物体的数量、形状、质地、大小、重量、物质、颜色和运动。
能利用观察结果说明结论,并将观察结果与预想情况相比较。
四年级要求:
能对某些日常事物(可以进行测试的)提出问题、想法,利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理解来提出想法及预测。
选择和使用适当的仪器提高观察质量,能对假设进行公平的测试,并能作一系列相关的观察。
能描述出调查过程中所观察到的事物,能将观察的现象与原先的问题、想法及预测进行比较,做出初步结论。
能够简单画出所描述事物草图,为自己的结论提供口头或书面的证明理由。
五年级要求:
能够确定所研究的问题,并提出适当的计划。
能在运用及理解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预测及假设,初步学会控制变量。
能认识到如果测试不准确(对比试验不公平),结论就可能是毫无意义的。
能够对研究进程进行改进、调整。
能通过对实验数据的不同解释来评价结论的有效性。
能通过小组讨论,进一步发展和明确自己的想法。
能够写出让其他人可以按照执行的程序介绍。
在进行讨论和用口头、笔头说明时能够使用表格、图形和图表帮助解释步骤或想法。
在描述和比较物体或事件时能使用大量的数据。
六年级要求:
能够提出与研究题目相关的问题,并对问题给出一个或尽可能多的答案,并选择其中的一个进行深入研究。
能形成指导研究的假说或判定,能利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理解来推断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确定自变量(可操作的),应变量和可控制的变量,能选择每个变量的范围,以保证测量能产生有意义的结果。
能利用测量结果初步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数据外推或内推方法做出判断。
参加小组讨论时能够准确复述或概括其他人所讲的内容,对其进行澄清、推敲和表明自己的观点。
能接受他人观点,并能考虑到处在不同情况下可能具有的看法。
能根据某种需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并能说出采用这种措施的理由。
2、基本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确立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应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该为儿童提供充分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领悟科学的真谛。
科学探究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总的来说,其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科学探究渗透在教材和教学过程的不同部分。
强调学生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的核心是把以“教—学”为中心的传授活动转变为以“探究”为轴心的科学活动。即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参与知识的发生、再创造过程;让学生在需要科学知识的时候,自己去探究、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亲自体验科学成功的喜悦。
3、教材资源的建设
树立全新的教材观:科学教材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封闭的,更不是学生科学学习的全部内容。树立大教材观,教材不仅仅是一本学生用书,包括教师用书、学生用书、学生的科学活动记录手册、配套的工具箱和相关的光盘录像等一系列供学生和老师使用学习资料。在使用教材的时候要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鼓励教师利用教材、开发教材、生成新的教材。
科学教学不是以完成科学教材的内容为目的,教师既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和创设的情境来完成《标准》中规定的最基本的内容,也可以突破教材,联系本校、当地的资源充分激活科学老师和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成新的教学内容,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4、教学评价
小学科学课程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因而,对科学课的评价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过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科学课程应在科学探究(过程、方法和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以及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认识等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科学素养方面的发展,而且要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发现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强化评价的内在激励作用,发挥评价的诊断、教育和发展功能。
在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方式方法上可以采用查看成长记录、记录与学生谈话、测验与考试、活动产品分析、作业(长周期作业、短周期作业)展示等。通过学习档案促进学生自我评价,可以在学生的学习档案中收录作业的样本、自我小结、活动的设计方案与过程记录、活动成果、研究报告、自编的故事、手工制作、摄影作品,以及他人评价结论、自我评价结果等资料,作为学生自我评价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