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研>>科学您现在的位置:扬州教科研 正文内容
我们都是科学家
三上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说课稿
扬州市甘泉小学 刘愈
PPT(教材体系)
本单元是科学课学习的绪论单元,是依据《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关于“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的相关要求而设计的。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孩子们大致了解科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科学探究是怎么一回事,引领学生走上科学探索之路,向科学素养的形成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在本单元中需要我们引导孩子打破对科学的神秘感,让学生在一些简单、有趣活动中经历科学的发现,动手做科学,动脑思考科学,动口表达交流对科学的理解,明白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单元主要概念图
PPT(教材教学内容)
本单元由2课组成: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了解科学的外延。
感受自己的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研究活动的相似之处。
PPT(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科学课的起始年级,孩子们刚刚开始接触科学这门课程,对科学这一个新的概念不了解,也可以说很陌生,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学生了解科学这门课程,并对这门课程产生学习的兴趣。
PPT(单元主要活动及教学准备)
|
科学内容 |
活动内容 |
材料 |
1 |
科学是…… |
小人动起来 |
一张长30厘米、宽10厘米的白纸,彩笔、铅笔 |
奔跑的小狗 |
一张长30厘米、宽8厘米的白纸,彩笔、铅笔 |
||
鸟和鸟笼 |
一张长14厘米、宽10厘米的卡纸,竹筷、小刀、胶水等 |
||
2 |
做一名小科学家 |
纸鹦鹉站立 |
彩纸、剪刀、回形针、夹子、磁铁、橡皮泥等 |
其他物体站立 |
彩纸、剪刀、回形针、夹子、铅笔、金属丝等 |
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年龄小、绘图及动手能力不强的因素,如果让学生自己画小人、小狗、纸鹦鹉等,势必造成课堂教学时间的大量流失,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我将需要的实验物品在课前做好,腾出时间让学生充分探究,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科学是……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科学是什么。
2、知道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科学探究目标:
1、在“观察折叠小人”活动中能够有所发现,提出问题。
2、能够从琴纳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启发,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2、想知道,爱提问。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科学是什么。
难点:从科学家的经历中了解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
教法、学法:
教法:
1、讲授法:结合学生的发言,从外延上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解科学是什么。
2、直观法:借助教材中插图,使学生直观认识什么是科学。
学法:
1、讨论法:学生通过多次讨论初步了解科学就在身边。
2、观察实验法:在三个有趣的观察实验活动中发现小人、狗等动起来了。
教学思路:
本课我以“课程标准”为设计理念,遵循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简洁明了的活动:“谈自己对科学的理解——认识科学——了解科学家的探究过程——重新认识科学”展开整个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PPT(视频:谈自己对科学的理解)
为了让学生能在一开始就善于思考,我便用“当看到‘科学’这个词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把学生带入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把自己对科学的已有认识表述出来。
二、了解科学是什么
1、出示教材上的插图,指名说图上的人分别在干什么?
启发孩子,这些都是科学。比方说,太空观测,科学家用显微镜观察,科学家在农田里观察,进行科学研究,医生给孩子看病等,这里面都有科学。
2、指名说还知道哪些也是跟科学有关的事情?
跟我事先想象的一样,在课始学生对“科学”的概念是笼统的,模糊的,他们只会说:“科学是研究,科学是发明,科学很深奥。”所以我要让学生有具体的,全面地理解科学,而不是一味地用语言去解释或概括科学的定义,定位于三年级的孩子,以了解科学外延为主。那么在课上以图画的形式展现一些跟科学相关的工作,再用事例列举一些,学生突然就明白了科学渗透的范围很广,它没那么狭隘,甚至就在我们身边。
3、回忆类似科学家的活动
出示教材上的插图,图上这些事情,你曾做过吗?你做过哪个,为什么当时要这么做?小组内交流后指名说。
让学生充分回忆生活经历,回想当初行动的出发点。引导学生来谈谈自己亲身的体验,学生很容易说出:由于好奇才做出这些事,这恰恰和科学家的工作十分相似。学生知道了自己曾经的观察蚂蚁,拆玩具,看影子等原来是类似于科学家的探究,将科学探究从科学家那里一下子拉近到学生的生活中,拉近到普通的游戏活动中,一层层地剥开了“科学”神秘的面纱,把科学家的“大科学”和学生自己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他们触摸了科学的基本特征,树立了研究科学的信心。
三、初步了解什么是科学探究
1、读科学家的故事
通过琴纳发现天花疫苗的故事,完整地呈现科学研究的过程,使学生对科学的模糊理解逐渐清晰化。
再收集一些
2、做类似科学家曾经做过的实验
谈话:既然平时的玩里面就有科学,那我们今天就来玩一玩,看看玩中到底有哪些科学发现,好吗?
学生兴趣提起后,我就介绍“跳舞的小人”的操作方法,同时这里我增加2个观察内容,以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PPT(视频:跳舞的小人、奔跑的小狗、合二为一的鸟和笼子)
在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他们的发现、疑问,提出为什么,在此基础上讲解英国医生罗吉特的发现,简要介绍电影的原理。
在活动中,“跳舞的小人”会吐舌头,挥动双臂,十分顽皮;小狗在快速奔跑;鸟和笼子合二为一。这使孩子们十分地惊奇,极大地引起他们的兴趣。通过教师的讲解,意识到好奇心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一个小发现可以成就大科学”,进一步树立学习科学的信心。
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曾经说过:“每个人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敬畏。”我们的科学课就是要保持和呵护孩子们这份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本环节的教学也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展开的。
四、重新认识科学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科学有了什么新的理解?
将“科学是什么”从具体的活动中提炼出来,上升到概念。把学生们对科学的理解从发明创造之类的“大事情”,引导到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将“科学只与科学家有关”这种认识逐渐提升到“科学也与自己有关”,拉近孩子们与“科学”之间的距离。让他们知道科学是无所不在的,处处有科学。
板书设计:
1、科学是……
提出问题 — 作出猜测 — 寻找证据 -- 得出结论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呈现科学研究的过程,使学生对科学的模糊理解清晰化。)
【教学反思】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科学课,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特别是对孩子来说,“第一次”的印象太重要了。如果第一节课能让孩子们深深地被科学课所吸引,激发起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那么在以后的教学中,孩子们学习科学的热情就会相当高。
同时,在这节课上,学生充满的是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教师要好好利用这种好奇心,让学生牢牢记住这种好奇心,并时时保持这种好奇心。
2、 做一名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找出自己的探究与科学家探究活动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2、知道有很多方法能使物体保持平衡。
3、能将探究的结论运用于小制作或日常生活中。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去寻求问题答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名小科学家。
教材重点与难点:
重点:感受自己的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的研究活动的相似之处。
难点:找出降低重心使物体平衡的方法。
教法、学法:
教法:
1、激趣导入法;
好奇心是科学的源泉,是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人们进入了科学的大门。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课一开始,我用一只嘴尖任意放置均可平衡的平衡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质疑。
2、引导探究法;
本课让学生尝试使物体保持平衡的方法,是学生第一次“真刀真枪”地搞科学。在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勇于、乐于展现自我,保证探究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
学法:
1、合作学习法:
小组合作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对于探究“使物体站立起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情况,利用大家的力量及时讨论、解决。
2、实验探究法:
借助探究“使物体重心低而不倒”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的主要过程,践行探究活动,学做一位小科学,对科学探究产生深层次的理解。
3、举一反三法:
在学生探究了纸鹦鹉站立的奥秘后,我还准备了“三角形纸片、拱形纸片、纸螃蟹、铅笔”等物品,分给学生进行试验。让学生运用这节课学习的科学知识解释平衡鸟、玩具小丑中的科学道理,并鼓励学生课后自己动手做一个这样的玩具。
教学思路:
本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教给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探究学习让学生经历主动参与、积极探求、创造性的发现的过程,教学设计以(1)思维为中心;(2)探究为主线;(3)问题为载体;(4)能力为目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PPT(视频:平衡鸟)
神奇吗?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用一只嘴尖任意放置均可平衡的平衡鸟很容易就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质疑,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迅速产生提问题的愿望,而且会使问题的指向性比较单一,集中,易于在课堂上解决。让他们体验到做小科学家的开始就是要积极地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很多科学家的科学探究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
想弄清楚其中的道理吗?让我们来当一回小小科学家吧!(板书课题)
二、探究纸鹦鹉站立的奥秘
只要你想办法使这只纸鹦鹉牢牢地站在手指尖上,你就会明白平衡鸟的秘密了。
环节1:PPT(视频:寻找可能的原因)
环节2:PPT(视频:做试验证明)
环节3:PPT(视频:试验成功了)
环节4:PPT(视频:交流新发现)
借助探究“让纸鹦鹉站在手指尖上”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的主要过程,学做一位小科学家。
三、探究使更多物品站立起来
PPT(视频)
为了证明“在适当位置加上重物后,这些物品能站起来”这个猜测,仅靠纸鹦鹉这个证据是不足的,所以我还准备了“三角形纸片、拱形纸片、纸螃蟹、铅笔”等物品,分给学生进行试验。学生可以明白:需要更多证据充分验证,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四、发现规律,拓展应用
1、同学们仔细想一想,这些物品为什么能稳稳地站立起来呢?
(在适当位置加上重物后,这些物品能站起来,而且重物越靠下,站的越稳。)
2、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探究纸鹦鹉站立秘密的过程都经历了哪些步骤?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活动一步一步梳理出来,为下面与科学家经历的对比做准备。
纸螃蟹、拱形纸片、三角形纸片的站立也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和哪位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一致?(琴纳发现牛痘可以预防天花的的探究过程)
让各种小物品站立不倒的过程与琴纳发明接种牛痘的技术进行过程性比较,使学生在找两者相似之处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也能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研究,做一名小科学家,从而进一步感悟科学,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
3、授课结束时,我让学生运用这节课学习的科学知识解释平衡鸟、玩具小丑中的科学道理,并鼓励学生课后自己动手做一个这样的玩具。
PPT(视频:展示小丑玩具)
原理说明:平衡鸟嘴尖任意放置均可平衡,它最主要的特性就是重心集中、降低,左右重量均匀。
PPT(视频:展示学生制作作品)
本节课学生通过小组的探究活动应该说基本知晓纸鹦鹉站立的秘密了,但学生收获到什么程度,能否将探究的成果再应用,作为老师的我并不完全了解。通过让学生设计玩具这样的活动,可以知道是否真正掌握的纸鹦鹉站立的秘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了自信心。
板书设计:
2、做一名小科学家
探 究 过 程 |
纸鹦鹉站立的奥秘 |
提 出 问 题 |
怎样才能让纸鹦鹉站起来呢? |
寻找可能的原因 |
上重下轻 加重尾巴 |
做试验证明 |
在纸鹦鹉的尾巴上加重物,看能不能站立。 |
试验成功了 |
纸鹦鹉站起来了 |
本节课的重点是要把自己的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究过程联系起来,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仅靠嘴上的概括或比较,会比较乱或者没有条理。因此我还设计表格式板书。探究步骤清晰可见,探究问题也逐步解决,有所依据,对学生来说也是对其探究过程起到了桥梁作用。
【教学反思】
从导入开始教师的每一句话,学生的每一个活动,都紧紧围绕着“科学探究活动”这一主导思想来展开。学生一直处于一种高涨的科学探究氛围中。本课也并不能只让学生感觉到好玩,要让学生感觉到,原来好玩的游戏中也蕴涵了这么多的科学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