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会您现在的位置:扬州教科研 正文内容

对话李希贵——学生第一

26次年会:对话李希贵——学生第一

       时间:20131123下午

       地点:中国教育学会第26次全国学术年会现场

       主持人:各位嘉宾、各位老师,李校长也已经到了会场,下面首先请大家看一个片子,这个片子介绍的是学生的一天。希望大家认真看这个片子,看了以后大家才会更好地听李校长的报告。

       今天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刚才大家看的片子,第二个阶段就是李校长做主题报告,第三个就是大家交流互动。

 

       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李校长做主题报告。

       李希贵:谢谢李老师。我大会提出来大家提问的时候能够有的放矢,就希望我先做一个介绍。非常高兴来到这里,也特别感谢各位选择这个会场,我今天给大家的介绍是因为这本书《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是2005年,袁振国(音)教授主编了一本书,其中有我的一本《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当时最初的题目是“创造自由呼吸的教育”,后来出版社说袁振国教授提出来说改一下同不同意?说把“创造”改成“为了”,我当然同意,但是我一直没有问袁教授“为什么”。已经快十年了,我当初的理解,“为了”是一种理想,可以不断追求。“创造”就不一样了,必须马上去做,我估计袁教授担心我立刻去做有麻烦,所以他希望变成理想。但是我还有点不甘心,来到十一学校以后,就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

 

       刚才看到的片子已经有这么点意思,在校园里学生呈现出舒服、自由,还有责任心,已经看到了教育的图样。但是自由之后带来很多东西,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就是这个片子背后的东西。

 

       一个是自由的胞弟——“自主”。有时候我们不愿意给学生自由的原因,往往是害怕学生没有自主能力,但是当我们永远不给学生空间,永远不给学生自由的时候,学生就永远没有自主能力。当初我们放“自由”的时候,没有行政班、没有班主任的时候,确实捏了一把汗,尽管我咬着牙鼓励老师们,但是我内心也非常担心。所以当初我们就提出来创造“构建每一位学生为自己负责的教育机制”,过去是老师为你负责,是班主任盯着你,一有问题就向家长打小报告,始终在看护着你。但今天没有这个人了,四千多名学生没有一个班主任,如果我们的学生没有自己为自己负责的责任心和意识,这个学校就会乱套了。所以一开始的时候,我们把这个目标确定为确保学校安全的战略。

 

       这里面有很多很细的措施,比如“学段制”,在每一个学段中有英文字母表达,叫做小学段ABCDEF,每个学期的第10-11周,这两个星期学校不上课,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如果你认为合适,你可以读两个星期的小说,甚至可以到大学科研院所搞研究,甚至可以出去探访旅游,但是要问“为什么”。我们这个小学段是用一个月的时间来规划,在第六周的时候,学生就要启动第10周和第11周的规划,要研究每天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必须要清楚为什么这样干。这里面最重要的要害是什么?就是认识自己。你为什么到化学实验室做实验呢?就是因为你对化学的学习状况有所认识。你为什么搞一个课题研究呢?就是因为你认识到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我们有一个月的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同伴的碰撞下/帮助下、家长的指导下来制定两个星期的规划,背后的原因就是认识自己,找到自己未来的方向,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怎么用这两个星期去弥补自己,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得更加突出。

 

       我们看这个学生的小学段学习规划表,明细到这样一个程度,背后肯定有很多引发他思考的东西。在没有行政班、没有班主任的管理下,学校所有的事情都要办理,一件都少不了。谁来办?过去在校园里,在教学楼里抓到学生违反纪律了,怎么办?交给班主任。过去数学老师觉得孩子不学数学、没完成作业,怎么办?交给班主任。今天没有人这样管了,怎么办?有很多相应措施,其中有一个叫“年级管理学院”,每个管理学院设置了若干管理岗位,这些管理岗位向学生公布,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或者自己人生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一个岗位,这个岗位不再是领导、不再是干部。过去在行政班里,有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于当干部,他甚至不会当群众。

 

      我曾经在很多场合介绍过我在高密教委当主任的时候,在一个初中兼任两个重点班的班主任,其中一个班里竞选班长的时候,班长落选了,结果这个学生就离家出走了,他没法儿在一个他不当班长的班里生活。为什么?因为他从幼儿园小班就当班长,到初二已经当了11年班长了,他已经不会当群众了(笑),这太可怕了。找啊找,终于把他找到了,但是他不到学校,躲在家里,为什么?因为他感觉到没面子。后来我们就妥协了,在班里设了一个班长顾问(笑),他听说班长顾问比班长还要有权威,他就回来了。但是我们不能长期存在着这种病态的班级治理结构,这个不符合三中全会的精神,治理能力水平不高。所以我们就跟学校商量,因为这个孩子相声说得特别好,就推动学校成立了一个相声协会,推动他当了会长,这个孩子觉得会长是全校的大官,就把班长顾问这个岗位给取消了,他度过了一个心理的危机期。后来这个孩子发展得非常棒,今年正月初七坐动车回北京的路上,在车厢里碰到他,他现在在家里做婚庆主持,发展得非常好。

 

       但是我们的教育是一个问题,我们长期培养一批只会当干部不会当群众的学生。在这样的管理学院里面,当孩子选一个岗位为别人服务的时候,他就明白了“领导就是为别人服务”。我管这个教室的图书,听起来是“图书主管”,其实就是服务。我管这个教室的电器、投影机,你就是为这个班级的电器服务,体现了领导的本质概念。

 

       像生活学院,高一、高二的同学就带初中的小弟弟、小妹妹,体现了自主的责任意识。这是一个学生的思考,他说:“在十一,我们除了学习知识,还获得了什么?那就是生活方式。这里很自由,这里的课余时间丰富,我们可以打球、看电影、听讲座,或仅仅是聊天、发呆。但是有一点,如果课余时间都在娱乐,那么上课时间是远远不够消化吸收所学到的知识的,所以我们必须在学与玩之间做出选择,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便获得了自我的约束能力,同时学会了如何规划时间,我想这比学习更使我受益。”

 

       我们对学生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去年的高一走班选课实施一年之后的感受是这样的:“学习效率更高”、“学习动力增强”、“增强了自我认识和了解”排列在前三位。这是学生申请讲解的古代诗歌,每个年级都占了这么多人数。这是高二年级,有一个“百家猫讲坛”,各个学科在管理中、素质提升中,哪些经验你希望传递给别人,你就提出申请,大量的重点难点我们都不知道,但学生们做得很棒。

 

       这是讲课的现场,有时候教室里满满当当,站着很多学生。有时候就来了三个学生,但是没有关系,他们照常讨论。

 

       这是一个讲座安排一览表,包括讲课的评价学生们都总结出来了,还有考试的卷子,很多都是学生命题,但老师会把命题学生的名字写上。包括学生成长服务中心的导师,也由学生来担任。

 

       第二个方面给大家介绍的是“自由的代价:以学生成长的速度调整自我”。

 

      自由对被管理者是一件舒服的事儿,但是对管理者来说是巨大的调整。你不知道要发生什么,过去开一个年级大会,一个班一个班站好队、清点了人数带到会场上,带过去你就很放心。但是今天学生到会场的路上是三三两两,他的待遇跟老师是一样的,只有学生坐下来以后才知道缺不缺人,但是学生很舒服,他想坐在哪儿就坐在哪儿,按照自己的习惯三三两两地去,这对管理就是一个巨大挑战。上自习了,到哪里上自习呢?按照传统的想法,把他们分到不同的教室。但是有的学生想读语文,结果被分到了物理教室;有的学生想做化学实验,结果放到了语文教室。所以就得放开。但是放开以后怎么知道他到了没到?有些外边的学校到我们那儿参观,说有门禁,刷卡就行了。但是上课铃响了,二三十个同学排队在那儿刷卡,好吗?可以这样做,但不是正常的自由管理。所以必须来研究适合这种状态下的管理。

 

       没有班主任以后,怎么让学生慢慢适应这个过程?从各个不同的小学里来到十一学校上初一的学生,在第一个学期,导师的职责跟后面是不一样的。初中三年时间,十几个学生跟一个导师,不叫班主任。但是初一上学期导师的职责跟下学期是不一样的。初一上学期更多的像班主任,肩负着培养学生习惯、规范学生言行的职责,但这个时间不能长了,如果长了学生就不自由了,而且老师也受不了,为什么?因为过去当班主任,相对来讲学生都在你眼皮底下,无论什么时候到教室去看都可以看到这些学生,但是今天当班主任,每节课的学生到哪里去了你是不知道的,所以我们不能要求老师始终以当班主任的职责来做导师,那老师就崩溃了,所以到初一下学期,到高一,就是一般性的生涯规划、心理疏导,常规的就不用你管了,一个学生在校园里只要不违背校规校纪,他就是自由的。我说的这个高一是从外校来到十一的高一生,本校的高一生是没有导师的,什么意思?你想找哪个老师就找哪个老师。你觉得这个老师对解决你心理问题有帮助,你就找他。你觉得那个老师对解决你的学习方法有帮助,你就找他。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不固定导师的原因,因为一旦固定了,学生就不好再找别的老师,老师就不好再找他导师之外的其他学生,就受到很大局限。所以不固定导师。

 

       包括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都有可能不一样。甚至有的学生选了数学三之后,他发现不适合,又想选数学二,就造成很多不衔接,这时候“援助课程”对老师又带来很大挑战。过去是统一进度,一块儿上就可以了。但是今天对应着某一个或者某些学生的学习进度来研究教学进度、教学难度和教学方式,这是从教学来讲。

 

       从管理和教育方面对老师的冲击更大,过去教育学生十分有效率,因为有行政力量,因为你是班主任,很多时候学生碍于你的面子会很快表现出想通的样子。一位当了二十多年班主任的老师,有一次他说“我今天下午跟一个学生谈了两个半小时,没谈通,我们又约了今天下午继续谈。”我说过去有过这样的情况吗?“过去二十多年来,没有一个学生超过15分钟搞不定的。”我说你认为这是真实的吗?他说现在看是假的。今天搞定了,明天又犯了,是迫于你的权威,表现出同意或退步,但是他内心并没有接受。今天谈了两个半小时没有谈通,再谈两个半小时,一旦谈通了,他的一生就通了,这就是真实的,学生在你面前展露出他真实的自我。学生谈恋爱都找你。

 

       我去年秋天收到高一男生的一个短信,他说在初三的时候爱上一个女孩,结果这个女孩没有考到十一学校,考到其它学校里了,现在他一上课就想那个女孩的模样,问我怎么办?我一打听,他初三的时候连表白都没有表白过,这个女生都不知道(笑)。

 

       我们有一个政治特级教师,他说经常有男生女生一块找他商量,说“我们两个这个事儿已经快影响学习了,怎么办?不继续走下去吧,我们俩还挺好的,继续走下去又影响学习,怎么办?”他说过去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小时候又没有谈过恋爱,都是拉郎配,真是不好回答。所以这个挑战是很大的。当我们教室里放满了各个学科的图书,政治教师放的《国富论》,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放的书都不一样。今天学生看的书可能比你还多,看得比你还细,你还想扮演一个无所不包、无所不会的角色,那在课堂上会有挣扎。有时候老师讲着讲着,后面一个学生就跑到电脑旁边百度去了,百度完了说“老师,你刚才讲错了”。

 

       这就是自由的代价,没有这个就很难转变自己。没有办法,只好提出了这样一个追求,叫做“办一所有缺点的学校,培养一群有缺点的学生,当一名有缺点的老师”,只有这样,我们内心才会接纳学生,因为当学生越来越不一样的时候,老师需要一定的胸怀。一所学校,必须要给很多制度留下空间,绝对不要希望去杜绝什么东西。我曾经到一个省里最着名的初中去考察,校长带我看了三十分钟,看墙上没有脚印,杜绝学生有脚印。我就想,这个年龄的初中学生,正是叛逆期,情绪需要发泄的时候,有时候一股无明火来了,弄墙上一个脚印,把他擦了就行了,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你要杜绝这个事情,“谁弄个脚印就处分他”,代价太大了,会伤害这些学生。所以教育不要杜绝错误,学校是一个学生犯错误的地方。

 

       第三个要给大家介绍的是“自由的保障:尊重”。

  

      每个老师和每位学生都需要找适合自己的知识分享,但是现在不太愿意给他们,客观的原因是政府和学校的关系没有调整好,政府剥夺了学校很多权力,使校长本来应该有的人权、财权等等都没有了。但是我们的校长顺势向下,同样跟政府一样剥夺老师和学生的权力,“你们必须都讲这样的课”,都是几分钟干什么事情,几分钟干什么事情,不管是物理、化学都这样做,能行吗?但是我们一边埋怨政府剥夺了校长自主权的同时,我们又剥夺了老师的权力,我们认为课堂的权力是校长规定的。

 

       美国帕尔默这样说到:“多年来,我经常让学生告诉我他们心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子。在某种程度上,我的上述断言就是以此为据的。当我听到那些故事时,我就不可能再坚持那种所有优秀教师都运用类似的技术的说法了。在我的学生讲述那些好教师当中,有的滔滔不绝地演讲,而另一些则讲得很少;有的紧扣教材,而另一些则放开想象;有的依靠奖励,而另一些人则依靠惩罚。但是在我所听到的每一个故事中,优秀教师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把一种强烈的个性注入他们的工作中。”从尊重老师延伸到尊重学生,是创造自由呼吸教育的前提,尽管有些学校看上去热热闹闹,但是是一种被规定的热闹,因为他们需要冷静的时候不够冷静,他们需要沉思的时候没有沉思,这是一种剥夺。我们要尊重这种个性的时候,就特别需要个别化。

 

       从改革开放提出教育现代化已经三十多年了,但我们始终没有实现过教育现代化,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说“六配套”,有教室、有食堂、院墙、大门等等,后来说要信息技术的达标,最后发现还是没有实现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目标,教育行业面对的是生命,要必须实现个别化。无论是OECD还是北美洲,还是包括今天陶老师谈到的韩国,他们纷纷把降低教学班的人数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我提到的一些国家,每个教学班都在2324人以下,当然他们上课的节数大大增加,可能要上二十多节课,但教学班大大减少。 在这个状态下,我们实现个别化、因材施教就有了可能性。

 

       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我在学校里带了一个课,开始的时候就是22个学生,感觉到很舒服,基本上能知道每个学生会不会、哪些地方有问题,基本上能够控制22个学生的思维状况。后来因为学生一听是校长讲的课,就去插班,结果插到了30多个学生,后来我就放弃了这种努力,我发现超过28个学生就控制不了这些学生的状态。我又找了其他老师,发现他们也是这样的。这就让我理解到为什么OECD、美国、欧洲都是24人一个教学班,因为只有这个时候才能真正实现个别教学。我们在这方面费了很大劲,有的小的教学班就到了几个学生,像初中的数学一,是一些没有学数学天赋的孩子,那个数学考8分、6分其实是碰的,这些孩子过去在常规数学班里面基本上是课下抄别人作业,从七八分抄到高三毕业的时候,还是那个分数。但这些孩子有些很棒,有些是交响乐团小提琴的首席,这些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大出席,但我们不能让他在一般数学课堂上丧失信心,影响他的情感。所以我们就把他拿出来,每个数学一班不超过8个学生,有的可能是5个学生,他们这样来上数学课,学生很快乐,可以恰当地在数学课上锻炼思维。

 

       这个学生特别爱画画,画的画已经到了很高的水平了。当雷夫老师到学校的时候,我们请他给雷夫老师画了一幅《第56号教室的奇迹》封面上的画给他,雷夫老师很高兴。当骆家辉到我们学校去的时候,我们又请他给骆家辉和奥巴马画了一幅全家福送给骆家辉,这样一个孩子被全球最顶尖的艺术学院录取了。但是开始的时候他实在太难了,为什么?因为他的爸妈是反对他学艺术的,一定让他学经济、学金融,他为了让他爸妈的目标梦想破灭,他在初中就不学数学了,有时候他能考40来分,他偏弄个0分,怎么办?我们还是尊重了这个孩子,我们甚至为这个孩子单独开表彰会,表彰他在艺术方面的才能和他综合素质的水平,把他的家长请过来,单独搞这样的表彰会,我们必须尊重这样学生的艺术能力。

 

       在这个课堂上,“生物课一个课堂三种学习方式”。有的学生自己读书,有的学生在做实验,有的学生在讨论,因为他们需要不一样的学习方式。

 

       在这个教室里,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听课,而这个学生是在上网,其他学生是在听老师讲课。

 

       这个教室里也有三种学习方式,一个学生是自己学习,这四个学生在讨论,这位同学在辅导这四个学生。这个学生在高三的时候一年时间没有上生物课,但是他高考的时候生物成绩最高,上了农业大学的生物系,为什么?他是怎么学生物的呢?他专门负责给全班同学回答问题,谁遇到问题必须找他,不能找老师。有一次一个学生忘记了,直接找了老师,让他听说了,回来就劈头盖脸批评了一顿,基本上不需要找老师。后来我才知道,他回家天天查生物资料,他就担心明天学生们问什么。这样一种学习方式也挺好的,我们必须尊重他。

 

       这是一个数学老师给学生建立的个性化档案,每个学生都有一本,里面全部是他数学方面学习的基本情况。当我们了解学生的时候,导师和班主任更喜欢什么样的时候?94%的学生认为导师这种形式更能面向个体,更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这是一位数学老师教学经验分享会的属于,最后展示了这样一张PPT,他说“我可爱的打印机,感谢您,它的功能不仅可以打印还可以复印和扫描!”我们每个教室里都有一台打印机,遇到学生一些典型的作业或者错误很多的卷子,或者说值得同学们讨论的内容的时候,就马上现场扫描打印,哪一个学生存在什么问题的时候,就马上打出一张适合他的作业,个性化使老师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去年寒假,初一数学老师下了多大功夫?550个学生,他们做了550份假期作业。这是其中一位同学的作业。家长会也不是大规模开家长会,都是一对一的。这位家长会收到了这样一份报告:有学生的成绩、分析,还有建议等等。

 

       第四个是“自由的缰绳:评价与诊断”。你想要什么,就评价什么,这是评价学的原则。当学生全部放开之后,我们怎么来管理学生的学习?过程性评价,这样一个通过计算机开发的平台就给了老师和学生非常好的管理方式。语文学科更加重视作业效果、作文随笔,数学学科更加重视书面作业,数学五更加注重研究性学习,英语学科更加重视背诵和口语,物理学科更加注重实验和探究,历史学科更加重视能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技术学科更加重视的是学习态度、安全和设备维护,艺术学科更加重视积极参与、团结合作等,生物学科更加强调小组合作、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评价的时候,更多要注意对学生的激励。很多老师不仅仅有分数的评价,还有文字性的激励。

 

       这是对一个学生的评价分析,一个学生考完一次试,给他一个分析报告和诊断,包括他的成绩的年级平均分,包括雷达图的情况,还有各课程之内老师的对比以及变化曲线,还包括学科内的分析,最后给出一个诊断的概念。这些内容就是为了把飞在天上的风筝始终抓在手上,自由是自由,但还要有一根线牵着学生。

 

       最后一个是“自由的前提:平等”。当4000多名学生、300多门课程、1430多个教学板、没有行政班、没有班主任的校园出现的时候,它的背后是什么?当学生把自己打开,把一个真实的自己展现在老师面前的时候,它的背后又是什么?就是平等。只有老师放下身段,只有老师没有了行政权力,就是把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变成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平等的教育特别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平等实在太难了,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措施,是没有办法使人相信的。比如我们每年的教学会,要对校长进行评价投票,达不到规定得票数,第二天就下课。学校所有的重大方案,教师会无记名投票,而不是举手投票,如果达不到票数,文件就不能通过。没有这一项项措施,学校的平等是无法实现的。师生关系的平等,正因为取消了行政班,没有了班主任的权力,学生才变得和老师平起平坐。在校园里,这个学生只要不违背校规校纪,他就是自由的。当然要通过一些课程来影响大家,比如每年的狂欢节,确实是为了让学生快乐、高兴,但仅仅是这样是不够的,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追求师生的平等关系,为什么?因为狂欢节的时候每个老师和学生都扮演一个角色,往往是比较滑稽的角色,老师和校长扮演什么自己决定不了,学生策划团队来决定,让你扮什么你就扮什么(笑),这个是不允许“讲价”的。这是2012年的狂欢节的情况,崔老师被学生设计了一个大毒蛇”的角色,那天正好下大雪,他说“当我出来的时候,很多学生向我砸雪球的时候,我心里特别舒服,这才是培养公民的一所学校,没有权威”。我是最后一个出来的,看到学生这个样子我还觉得很高兴“你毕竟不是校长,学生才会砸你”,结果我出来的时候学生砸得更严重(笑)。就是我们要通过这样的影响,让学生慢慢知道我们是平等的。

 

       在很多场合会提到我们的泼水节,因为这个项目是低成本推进素质教育的案例。花不了多少钱,在操场上放上塑料水箱,晒上两个小时,在每年六月下旬和七月上旬的时候,快放假的时候,每年的泼水节就开始了,学生特别高兴。其中一个目标就是创造师生平等的学校,怎么创造?一开始特别是前两届,一泼起来很多老师放不下身段,就躲在旁边,越泼越泼,学生不好意思,他就溜了,这达不到我们的项目目标。学生就想了一个办法,首先搞一个开泼仪式,把年级所有老师请到主席台上,每个人带一盆水,先向同学们泼水,这盆水叫“幸运之水”,泼到谁谁幸运。其实这盆水还没有泼到学生身上,他们就全湿了,为什么?下面的学生是水枪。这样的时候,当老师走下主席台的时候,不管你走哪一边,两边都排着举着水枪的同学等着你,这时候就男女老少全部放开了,混在了一块。现在我走在校园里,他们竟然叫我的绰号,这是三年前不可能的事情,但现在大面积的叫我绰号,你拿他没有办法,他没有违反纪律。但是当孩子自由的时候,我们看到一个好的东西来了,就是责任。时间关系没法儿展开说。不仅是对自己的责任,还包括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

 

       人生如一枚硬币,如果正面是自由,背面肯定是责任。当我们的学生都充满了对社会的责任,我们的国家才会有好的明天。

 

       谢谢大家,谢谢各位。

  

       主持人:拷问您的时候到了。下面是提问时间,机会难得,希望大家能抓住这个机会。

  

       提问: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这是最近的一次听您作报告,从您的报告中感觉到一种朴素的思想,跟别的校长不一样,感觉到这种平民的作风非常明显。首先感谢您为大家贡献了十一学校的特色,让很多老师知道你的这种做法。我想提的问题是,你这个思想是自己本身的主题,还是来自美国的教学特色?我也知道你写了一本书,在美国有访问35天的经历。我想知道的是,咱们这种特色教育跟美国的特色教育,有哪些共同点,有哪些不同于美国的特色?谢谢。

  

      李希贵:我是学文科的,不太去归纳,也不太去回溯自豪。但是我有一个习惯,我比较愿意寻找制高点,在我从事的每一个领域,哪个地方最好我就想办法到哪里去,谁是标杆我就找谁去学习。我在高密的时候,多次来青岛,而且我每年都到上海、浙江,而且基本上每年都到美国,哪个地方好我就去学哪里,这样才能始终把握时代脉搏的重要做法。也很简单,人家走了那么多弯路,倾注那么多心血,你去了半天就听到了,这是我比较得意的一个做法。另外,当我要研究一件事情的时候,我就把我平时买的大量书籍全部拿到我办公桌上,我要定期研究,可能研究两个月,大概弄清楚了才会跟大家商量,不能乱拍脑袋去决策。因为这些原因,我已经分不清楚你说的我是从哪里来的这些东西,很多时候有点侵权,我这些东西都是别人的,没有一样是我自己的,我都是学的别人的,我只是把它用到了学校实践。

  

      谢谢。

  

       提问:尊敬的李校长,今天非常高兴在这儿聆听您的主题报告,也曾经有机缘在去年春天走进十一学校,记得当时和李校长与老师们漫步在校园的时候,我问学生们在干什么的时候,李校长说不知道,随手叫住旁边的同学问学生们在干什么?学生说我们在开运动会。这种自由呼吸的教育,我是青岛当地的基层小学的校长,我们是很仰慕您的,您提出教育是自由呼吸的教育,学生是自由呼吸的学生,教师是自由呼吸的教师,我想问问李校长,您是做校长的,在自由呼吸的学校当中,如何让一位校长也能自由呼吸呢?在整体推进的过程中,有整齐划一的要求,有行政干预,有网格管理,在这种状态下每个校长怎么寻求自由呼吸的信息,让这种信息也扑面而来?谢谢。

  

       李希贵:您说出了我的心声。自由呼吸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老师也是这样,学生也是这样,太自由的呼吸就负氧了。前天下午有三个学生联合会的副主席去找我,谈了几个症状,提出来有些年级已经有苗头,对社团有所限制,社团联合会希望校长能够制止这种现象发生。我说“我制止是我制止的,你们的作用是什么?你们要想想怎么去调解,怎么去突破,你的措施是什么。”我们当校长的毕竟在一个社会里面,但无论怎么样,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肯定会给你打开另外一扇窗,重要的是找到这扇窗。我没法儿说一个学校的“窗户”在哪里,但肯定是有的。十一学校也因为社会各界和领导以及上级的关爱,确实有它的相对责任,有它一定的灵活性。包括刚才您提到的,学生可以自由会考,并不用参加北京市的会考。北京可以自主会考的学校有20个,但能不能用这个政策是另外一回事。像十一学校这样的高中学校的水平,它的统一会考也没有关系,因为会考对它来说只要15%的力气就够了。没法儿去说如何去切入,但一定不要放弃,有了作为就会有地位,有了地位之后就会跟老师提供更多的空间,通过各种资源让老师更舒服一些,有时候学生才会更舒服,这是空话,但只能这样说,如果具体一个学校的话可以展开具体来说。

  

       主持人:我们对自由的理解缺乏条件,用康德的话来说“自由的前提有道德律令,道德律令之下才有自由”。

  

       提问:尊敬的李校长,我来自胶州,您是出自于高密,可以说我们是老乡,我也特别关注你,你的《学生第一》、《学生第二》、《为了自由的呼吸》我都读过,十一学校我也去过,你的报告我也听过不下十次(笑),我也知道你从小爱读书,受你爷爷影响(笑),在工地上干过,并用你的权力定了第一份报纸。听了多次报告,我知道李校长理念超前,思路清晰,实践大刀阔斧。我想问的是,你的大刀阔斧的胆量来自何处?

  

       李希贵:我对胶州特别有感情的原因就是我们只隔30公里,我在高密当教委主任的时候,我的搭档我们的党委书记就是胶州师范学院毕业的,我们两个配合的很好。你的问题跟前年美国教育代表团到十一学校去的时候问的问题一样,“在美国这样做都没有胆量,你怎么有这个胆量?”我说我这个人是胆小如鼠的,天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人,不信你可以到高密问一下。当你遇到矛盾、遇到没法儿破解难题的时候,我就想把它破解掉,想啊想、找啊找,想出办法来就把它破解了,破解了之后大家就说你有胆量,说你是改革者。我从来反对改革,我觉得“改革”这个词要慎重使用,除了在大的领域,除了国家政府能够出台的一些政策,那才叫改革,一个学校真是谈不上改革。但是因为它是障碍了,要想一切办法去破解它,就需要周密思考,就需要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特别要取得大部分老师的支持,老师不支持的事儿千万别干,肯定最后会干半拉子工程,肯定失败。所以我的经验,把学校的文化和学校的工作股份制,成为每个人的事儿,大家都认可、大家都认同,这个时候尽管有些动作可能大一点,但是我们的预期不会有太大风险。而且每次活动,总是在改革的前期进行风险评估,大家会把有可能发生的风险评估出来。像走班上课的改革,我们排查出160多个问题来,一个个问题进行研究管理措施、明确责任,当这160个风险没有发生的时候,它就安全了。看上去好像做了很多事儿,胆量挺大的,其实我胆子是很小的,每件事儿十分审慎,都是老师们说“可以了”,我们才干,不然的话我不干。

  

      谢谢。

  

       主持人:刚才说了,表面上轻松,肯定有自己彻夜难眠的思考。时间有限,最后两个问题。

  

       提问:谢谢各位专家老师,我是来自高密的,李校长是我的老领导,二十年前李校长在高密四中当校长的时候我就去听过课,我非常崇拜。我们的老师们有一个说法“高密在文学上有莫言,教育上有李校长”(笑)。我知道李校长有一个学校研究的计划,而且这个研究,高密教学人员都参加了,我的意思是把这个经验向全国推广,改变整个教育的形态,我想请问一下李校长,十一学校的经验在中国的广大农村能推广借鉴吗?谢谢。

  

       李希贵:我觉得十一学校不算经验,只是刚刚出现了这样一种形态。这种形态现在看来跟我自己过去做比较,相对来讲学生是比较喜欢的。任何一个学校都要朝着学生喜欢的形态去努力,如果我们这样来想,我心里就踏实一点。我想,任何一个学校都可以去做,只是程度不同。在美国小山村里,学生的课程也是有选择的,条件一点不比我们的条件好,有的教室有六个地方漏雨。条件是一个方面,但是方向性的做法是可以做的。理论上说,走班上课后比过去用的教室要多,但是把实验室变成教室,把活动室也变成教室就够了,因为这些房子长期闲置。教师的话理论上讲不需要增加,如果缩小班额的话,肯定要增加上课的节数,但是教的学生数是一样多的,批改的作业是一样多的,辅导的学生数是一样多的。而且发生了一个现象,课后辅导的现象越来越少了,课后作业越来越少了,为什么?24个学生,甚至二十个左右的学生,大量的问题都在课堂上解决了,作业也在课堂上解决了,课后的事情就少多了,只是老师跟学生相处的时间长了罢了。所以从理论上来说,你只要不怕麻烦,同样可以做到。当然了,需要改变你的思维方式、管理方法。

 

       谢谢。

  

       主持人:我感觉这不是一个方法的问题,一个做人做事的境界问题。

  

       提问:李校长,我想问您这些措施是如何征得教职工的认同的,有没有发生过冲突?冲突是如何解决的?

  

       李希贵:首先说一下,这些都不是我自己的,我把它总结了一下,很多事情是校园里面冒出来的问题,老师们研究研究,就出来一个东西,这是大家的东西。你说冲突矛盾,那太多了,处处是冲突,到处是矛盾。所以我提了一句话“办一所有缺点的学校”,为什么?刚开始老师接受不了,过去那么规范,突然搞成现在这样,到处不堪入目,很混乱,有些问题很多,他们接受不了。我说“办一所有缺点的学校”,冲突、矛盾到处都是。甚至老师们当面骂我。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必须解决矛盾,必须暴露矛盾,必须充分展示出来,千万别藏着掖着,最后越藏越深,一旦爆炸,首先炸坏校长。所以不要回避这些问题,现在也有很多问题,最关键的时候,老师都痛哭,嚎啕大哭都有,因为你的教育追求跟现实矛盾的冲突,对一个老师来说是解决不了,集体的力量一块儿研究,甚至必须经过一个时期,必须经过一个阶段。举个例子,刚开始推行走班上课的时候,我们怕乱了,既保留了班主任,又新设立了导师,出现了什么情况呢?导师进不去,为什么?早晨有30分钟是属于班主任管理的时间,导师进不去。结果一上课都走了,导师又找不着学生了。这个时候,导师非常痛苦,找我们诉苦。班主任也很痛苦,班主任感觉到一上课又找不到学生了,班主任怎么当?那个时候,好多老师都很痛苦。我记得一个语文老师是班主任,他一想学生是不是出事了,一天只见了二十来个同学,有六个同学没见着,就哭着回家了,正好他爱人下班了,问清了怎么回事儿,他爱人说了一句话对他刺激很大“你们这样一个走班上课,不就是想给学生自由吗?人家自由了,你又害怕了?”他一听可不是这样嘛。这种矛盾冲突太多了,现在还会有。

  

      谢谢。

  

       主持人:刚才既然说到莫言了,但是我发现一个规律,是不是高密人不讲大道理,都讲故事?莫言的发言也是讲故事,没有讲一些大道理。李校长多年来无论是讲报告还是他的书,也都是在讲故事,为什么?就像十年前总结的两点:第一是以学生为中心,第二是务实。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他的精神关怀,务实是他的工作方法,这就是目前教育研究界关注的现象学的方法。咱不是搞哲学专业的,咱们就研究李希贵,如果我将来带学生,我给他的题目就是“研究李希贵现象”,或者“研究李希贵现象学”。所谓现象学,就是不把自己的主体寄托于上帝,现象在过去认为是暂时的,没有意义的,只有那种本质本土的东西才是永恒的。实际上康德以后开始注重现象,现象里面是丰富人生的体验,人们应该注重现象、注重过程,就像刚才李校长说的,承认自己有缺点,办一所有缺点的学校,这就是务实的方法,这就是现象学的方法,而不去找所谓的规律性的、外在的、大而空的。

  

       建议大家研究学习李希贵,不要光看他的背影,要看他的目光,他所关注的问题就是问题的所在,只要关注他的目光就可以了。

  

      今天的访谈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