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会您现在的位置:扬州教科研 正文内容

周德藩会长在“课程改革再出发---如皋专场”会上的总结讲话

周德藩会长在“课程改革再出发---如皋专场”会上的总结讲话

(根据录音整理)

同志们:

“课程改革再出发”是一个宏观话题。2000526日,我从省教育副主任位置上退下来,这样的宏观话题我没有专门讲过。今天我想先讲一讲本次会议的目标,再讲两点参会的感受,最后说一点建议。

关于本次会议的目标。我们将这次会议名称定为“课程改革再出发——如皋专场会”,由省教育学会和如皋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我们想利用省学会这样一个群众性的学术团体,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课程改革的推进,提供一个平台,让大家来展示自己的成果。通过展示,把这些成果变成大家共享的财富,以推动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素质教育实施二十多年了,课程改革也搞了十多年了,当下应该做什么?课程改革再出发,谁出发?其实,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失败,素质教育的成功与失败,全在于一个字——做。陶行知先生讲教学做合一,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关键在做。谁去做?县区教育局才是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实施的组织者,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便是个“施工队”。南通有支建筑铁军,好多高品质的大楼是你们南通人建筑的。设计师搞好图纸后,关键在施工。组织施工的是建筑公司,譬如通州二建、四建等等。怎么把房子建起来,就靠施工队长和工人。

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靠谁来做?要靠教育局局长去做,要靠校长和教师把它做成。教育局就是组织实施素质教育施工的一个组织,校长和教师就是施工队。与建筑公司不同的只是施工的对象不同罢了。这次如皋专场这个平台,就是展示如皋市实施素质教育的成果,展示如皋课程改革的成果。既展示教育局的成果,又展示学校的成果。将来还可以搞其他地方的专场,如果有学校做得特别好的,还可以搞学校专场。要把现场推进会继续搞下去,成为推动我省素质教育发展的平台。   

下面就说说参加这次活动的两点感受。第一点感受是,如皋教育局在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坚定性和行政推动力,给了我深刻的印象。

课程改革12年来,我基本上没有专门研究改革的宏观问题,而是到乡下去陪伴了一些学生,比如说在泰州,我关注38个孩子,前后6年,每学期都去看看他们从小学1年级到6年级是怎么学的,他们是怎么成长的,特别关注语文学科是怎样学的;在无锡锡山钱穆的家乡荡口,来到钱伟长的母校,关注39个孩子,从幼儿园3年到小学6年,最后是初中3年。用了整整12年,去观察他们的成长,自以为在观察的过程中间,形成了一些看法、一些体会,也写了一些东西。但是现在并不被多少人关注。不过我这个人也是比较有耐心的。审视我这一生,所讲的东西常常是过了好长时间才被人关注和重视。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总会关注的。比如说,我们实验的结论“中国儿童八岁就能实现自主阅读”定会受到教育部门关注。会前我没有对你们如皋活动单导学模式作过思考。为了参加这个会议,我请人下载了一些文章,认真读了几篇文章,了解了一些活动单导学模式的一些案例,尤其是昨天和今天看了你们的现场,听了你们的课,的确有了不少感受。但是这种感受还是比较粗浅的,有些问题可能也说得不准确。但是,我强烈地感受到:如皋教育局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坚定性和行政推动力。

记得20年前,我们倡导素质教育的时候, 19901225日,江苏省教委发了45号文,举起了素质教育的旗,1991年春天,在苏州开了全省的局长动员会议。会上我发表了一个讲话,后来我把第二部分整理成一篇文章。在199110月份《人民教育》上发表。那篇文章的题目是《首先把素质教育的任务在小学抓落实》。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把它翻出来读一读,那里面所说的东西大概直到现在都还管用。这是《人民教育》第一篇专题讲素质教育的文章。所以我建议研究教育史的人,可以把素质教育的过程理一理,说不定能写出很好的一篇论文。江苏从1991年开始拉开了素质教育的序幕,我当时讲了两个不移,一个叫对素质教育理念坚信不疑,二是推进素质教育坚定不移。就是想把素质教育的理念变成我们办学信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坚定不移地去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有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就是课程。抓课程改革,就是抓住了素质教育的关键。当时我就说过,课程的结构影响人的素质结构,课程的实施水平影响人的素质水平;推进素质教育,抓课程改革正是抓住了关键。

其实教育就是教育,本不需要在前面冠以“素质”二字,只是因为教育本质逐渐被异化,加上“素质”只是为了凸显教育的本质,以推动教育本质的回归。长期以来,教育本质逐渐被异化,教育被功利化为工具,教育成了培养统治者的工具,成了培养生产者的工具,即便到了今天,我们的教育方针中,仍保留了教育的工具性。不是说培养接班人和建设者完全不对,而是说这里的逻辑关系搞错了。因为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提高人的素质。素质提高了才好接好,素质提高了才能当好建设者。教育促进人的发展,而且是全面发展。对此我们不能片面理解。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更不可能所有人实现全优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在我看来,要讲两个方面,一个叫必要发展,一个叫充分发展。必要发展是人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要实现必要发展,我当时讲了“五个好”:“扫好地,写好字,读好书,做好操,唱好歌”。这“五个好”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口粮”,广为流传,一直传到香港。香港人问我是什么意思,我说这是再土不过的土话。我的意思是,从扫地开始学做人,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从读书写字开始学文化,学会学习;从做操开始学会健体,从唱歌绘画开始学会审美。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每人都要做到的必要发展。但是仅仅有必要发展是不够的,还要促进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我们的教育既要提供必要发展所需的东西,还要提供充分发展所需的东西。必要发展就是共性发展,这是统一性;充分发展就是个性发展,就有选择性。在我们明确这些基本问题的时候,大家努力来推动素质教育的回归,实施素质教育。如皋对素质教育的执着,行政上花这么大的力度去推进,给我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这是我说的第一个感受。 

第二点感受,如皋教育人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课程改革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创新精神也是令人感动的。我没有全面系统地研究如皋教育,但是我们已经感受到如皋教育管理者的智慧和创新精神及其激发出的教师创造性。这个智慧首先表现在切入点的选择。从哪里切入,抓住什么来推动;同时也表现在对重点的把握,对抓手的设定。如皋教育局抓住了国家推进课程改革这个契机,抓住了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努力推进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变,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吸纳国内外教学方式方法的经验,设定“活动单导学”这个抓手,大力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当我接触到你们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时候,开始觉得有点怪怪的,后来看了文章,听了课,觉得有道理。这么多年来,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一直关注三个学校。当然大家对这三个学校有肯定的,也有争议的。一个关注江苏的洋思,他们的经验概括为八个字“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第二个是山东的杜郎口,小组合作学习;第三个就是江苏的东庐,他们创造出了“讲学稿”。我经常想,应该有人把他们三个学校的长处整合起来,创造出一个比较完善的模式,来落实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教育理念。

在我看来,要学生自主学习,首先要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第二,要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得到保证。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不仅是学和教的时序安排,它首先凸显了学生的学习地位,坚持学生的学是第一位的,同时它保证了学生的课堂学习的时间。教师讲多长时间要根据教学实际确定,但一定要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蔡校长把洋思经验从江苏移植到河南,从初中拓展到小学、高中,实践证明效果好。二十年来,虽有争议,但逐渐得到认同,因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它不仅仅是一个教学模式,更揭示了课堂教学的原则。“先学后教”是一个教学原则,因学生之学才有教,学生能学的,教师不必嗦。在今天的语文课上,我问了一个女孩子,“自己学行不行啊?”她说“行。”我又问:“你当老师去教,敢吗?”她说:“敢啊。”你不要小看学生,学生能的很,一个班级其实有很多学生可以帮你去教的。其实“当堂训练”也应是一个原则,“训练”就是“做”,“当堂做”才能学会。

至于合作,合作不是一个人学习,就得提供形式。我觉得课堂中合作的形式有三种。一是相邻同学的交头接耳;二是分小组合作学习;第三全班共同学习。在课堂灵活选择这些合作形式保证合作学习落到实处,杜郎口的小组合作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说探究就得有方式和方法的指导。教师起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在于提供方法的指导。东庐的“讲学稿”使我看到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诸多闪光之处。

如何把洋思的、杜郎口的以及东庐的长处整合为一个比较完整的教学模式,我在你们的活动单导学模式中看到了希望。你们首先把课堂教学过程定义为 “学生活动”。活动单导学模式,通过活动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保证学生学的时间,用“活动”提供学生们合作学习的形式,而活动单便是学生活动的路线图,这里含有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还有教师的辅导。活动单导学模式整合了他们的经验,比较全面地落实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

下面,说一点建议,建议你们要进一步放大视野,解放思想。课改中,课堂教学是主阵地,学科教育是一个主渠道。但是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远不止这些。要真正做好课程改革,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我觉得有三个方面的事情要做的。一个要在整合教育资源上下功夫。二在拓展教育时空上用力量。三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方式。转变教育方式不需多说,大家都在做,活动单导学就是很好的模式。

下面我在整合教育资源和拓展教育时空问题上,多讲几句。搞教育的人现在应该意识到,孩子接触到的教育资源太丰富了,我们不能把教育资源搞的太狭窄。我们不能以为学生到学校来才叫学习,到课堂里才叫学习,学生的很多的知识和经验是在课外、校外和社会上得到的。一个最普遍的问题,学生的认字是从你们学校开始的吗?我遇到一个经典的例子,我在泰兴一个幼儿园小班听课,老师投影一幅图,图上写着燕子向南飞。一个小朋友站起来说:“老师,那个字是南。”老师说:“哎呀,真聪明啊!你是怎么认识这个南字的呢?”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叫道:“麻将里有!”这就是陶行知所说的“生活即教育”。其实,小孩识字不是你们老师这么教的啊。为了研究孩子是怎么识字的,我跑到南师大门口做实验。我写了“麦当劳”三个字,然后又分别在三个纸条上写上“麦”、“当”、“劳”。在南师大旁的麦当劳门口,问小朋友。先问小朋友“麦当劳”三个字。凡常到麦当劳吃的,一口说出“麦当劳”。但是,我把“麦”、“当”、“劳”分别拿出来,他们说不认得。小孩子开始认字不是一个字一个字认的,而是一组一组地认的,更不是一笔一划地认的,尤其不是从小学开始才认的。南京一所多为农民工子弟的学校,刚进入一年级的小朋友没有不认识字的。我调查过,他们平均识字500多,最多的3000个,最少的3个。仙林外国学校刚进入一年级小朋友平均识字900个。现在,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可丰富了,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到并要很好地进行研究。

建构主义认为人的知识是在已有的经验和能力基础上主动建构的,因此要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才能去建构。知识的整合有纵向的,也有横向的。当前,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对中小学的学科进行整合。学科的整合是有办法的。我从你们校长那里借来五本书,向你们作点汇报。退休后,我把小学612个学期所有的教科书读了一遍。也把初中的教科书读了一遍。读了以后,发现好多问题。比如小学低年级教材就需要好好整合。小学一年级第一期《语文》教科书六个星期都在教拼音的,这本书里有255个生字,129个在生字表上属于一类字,126个字是二类字,实际上这本书上呈现的汉子是多少呢?除了封面、封底以及给老师的话不算,要小孩认读的有730个字。《数学》书里多出了《语文》书上没有的160个汉字,《品德与生活》上多出了170个汉字,《美术》又多出了133个汉字,《音乐》又多出了54个汉字。第一学期五本教科书里呈现出1233个汉字。小学生应该识字2500个左右,第一学期就出现了将近一半。这五本书分别发给四、五个老师去教。你看他们是怎么教的,你就晓得问题在哪里。我在一个班级听拼音课,学生在下面叽叽喳喳的。问老师怎么回事。老师说,“班级有27个学生,有24个孩子都学过拼音了。”那么我就说:“那你还教什么,复习巩固一下就可以了,至于没有学过的同学之间互相学习、老师个别辅导即可。”老师说:“不行啊,人家要来查教案的!”当语文老师在教拼音的时候,数学老师在干什么?《数学》上数一数、比一比、认一认等没有一件事幼儿园没有干过。第一课里“数一数”,老师还在那里拿着十根小棒教学生数一数。我就问:“老师啊,小孩都6岁啦,10个苹果数过没有啊?”“数过的啊!”学生都会的教师还在教,但是学生不认识的“数一数”这三个字,老师不教。因为他们认为那是语文老师的事情。数学不管语文。数学老师教会孩子阅读数学上的内容,那不是数学老师的事吗?为何仅是语文老师的事呢?再看看《品德与生活》,第一课是《给小朋友们的一封信》。同志们,语文老师可是一个字还没有教呢!你凭什么去叫小朋友去读这封信?这封信从头到尾是183个汉字,出现了113个不同的字。那不用说,《美术》和《音乐》都有用汉字呈现的内容。你把这些内容进行整合,可以让老师去包班,或者要求所有老师都去关注阅读的教学,就可以节省很多时间。现在搞了这么多活动,只搞加法,不搞减法,孩子苦死了!课堂资源整合要抓住核心课程。我比较赞成美国的前教育部长波义尔所说的“语言是小学的核心课程。”当然,语言包括三大类。一类是词汇语言,如英语、中文等;一类是数学语言,是科学语言;还有一类是艺术语言,用声音和肢体表达的语言等。人之所以聪明,一方面是人脑的“配置”极高,另一方面人脑的语言操作系统先进。而中国人则是以汉语言文字为核心的。所以,我一直强调,热爱母语,学好中文,才能提升中国教育品质。这二三十年来,我一直关注并研究语文教学。如果能够把语文教好,我们整个教育的品质就能得到提升。  

跟整合资源相联系的就是拓展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从课堂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要使学习变得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当然,也要进行适当的调节,让孩子有个合理的安排。如果如皋教育在活动单导学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拓展教育时空,就能进一步完善你们的模式,提升如皋教育的品质并为全国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