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您现在的位置:扬州教科研 正文内容

市教研室、教科所2011年工作计划

扬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2011年工作计划

 

一、主要工作目标与任务

(一)工作目标

坚持以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为指导,根据市教育局“教育质量科研年”的总体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启动扬州市“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实施工作,深入推进“构建提升全市中小学素质教育质量的长效机制”的研究项目,全面理解和把握素质教育“质量效益”的内涵与本质,积极探寻教科研支撑“质量效益”形成的有效路径,着力追求 “创新思路,提升实力,科研引领,质量为上,效益为要,品位为魂,服务精术,和谐发展”的教科研工作目标。

(二)主要任务

1、在建立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方面:完成本年度素质教育实施改革与发展报告和《教科研年鉴》;全面实施扬州市“十二五”教科研发展规划,定位5年分步发展的重心与目标任务追求。

2、在建立行政决策参谋中心方面:聚焦一些重点问题、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为“教育质量科研年”的重大决策提供5期专题研究信息;形成5篇体现本市基础教育发展突出教科研提升“质量内涵”的调研报告,为教育行政提供有效地智力服务。

3、在建立校本发展指导中心方面:指导学校落实新一轮自主特色发展规划,培育15个基于校本特色教学模式的典型样本,举行系列展示推介活动;评选30个义务教育段“国学与英文经典诵读”示范学校。

4、在建立教育质量监控中心方面:创新“432行动方式,组织对50所中小学进行教学视导、质量检测;评选首批50个“‘432行动优秀志愿者”;积极构建基础教育各学段、各学科质量监测体系及其资源库,评选50个优秀学科质量监测“资源包”。

5、在建立课题研究管理中心方面:再次推出农村中小学100个微型课题;评选首批100个优秀教科研校长和主任;推荐100个优秀课题研究方案申报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6、在建立课程实施引领中心方面:推出50个以“学校课程实施”为主题的专项研究课题;评选50个精品课程教学“案例包”;评审首批50个“优秀校本课程”和“优秀校本课程主创者”。

7、在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中心方面:深入推进全市“十、百、千”教科研专家培养工程,建立30个与省级名师指定对接的导师培养机制;深度开展“初中女性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研究,推出30名(城乡各15名)优秀女性教师专业成长个案;有效实施“校长书架与教师阅读”工程,评选100篇“优秀阅读随笔”。

8、在建立学习心理咨询中心方面:组织参与中国科学研究院心理所的重点课题研究,推选5所中小学开展“中小学生积极学习心理咨询”专项试点;征集100个“中小学生积极学习心理指导”案例。

二、基本工作思路与做法

(一)素质教育:质量效益品位的研究策略

1、突出基础教育质量效益品位的整体研究。进一步坚持教科研促进质量效益品位提升的理念,注重把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全局,变革观念、着眼课改、立足课堂,对教学思想、课程标准、课程结构、教材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手段、考试评价等教学因素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在教育质量效益品位上得到充分体现。

2、突出体现新高考质量效益品位的重点研究。进一步完善“突破重难点”项目研究;进一步创新“名师大讲堂”电视教学指导形态;深度研究11年高考考试说明、新高考走向和新高考题型,修订不同层次的“基础百题”,强化对新高考的模拟试题库建设,评选50个优秀学科质量监测“资源包”,全面提升高考模拟调研测试的质量;做强做优应对新高考冲刺专题项目;进一步优化教学视导的组织方式;充分发挥优秀“学科质量共同体”和“学生学习共同体”的辐射作用;精心打造不同层次的“教研共同体”,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优质服务。

3、突出推进教学质量效益长效机制研究。进一步深入落实“小学减负、初中减压、高中增效”的理念,采取项目推进的方式,构建有利于提升中小学教学质量效益品位的长效管理机制,深刻理解教学质量、教学效益、教学品位的本质内涵,明确项目推进实体,目标任务、责任要求,注重每个教学质量链结之间的衔接研究,加大体现各学段过程性教学质量效益的评价研究,形成系列的教学质量提升的长效管理制度与创新机制,力求在提高11年中、高考各学科均分率和达成目标度等方面优质增效。

(二)课程实施:质量效益品位的研究策略

1、关注新课程实施样本校的研究。进一步发挥省、市新课程实施样本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坚持与学科基地建设并进,加强教研员与校本校和学科基地的联络指导,抓实新课程实施的指导过程,加强样本校建设的内涵评价研究,突出核心发展要素,提升样本校的品位,推出50个以“学校课程实施”为主题的研究专项;评审首批50个“优秀校本课程”和“优秀校本课程主创者”有效实施“校长书架与教师阅读”工程,评选100篇“优秀阅读随笔”。

2、关注课堂有效教学特色的研究。进一步落实中小学课堂有效教学“基本要求”与“评价建议”的精神,以项目推进的方式,加大“学科化”特色教学机制的推进力度,根据新授课、复习课、专题课、评讲课的不同特点,着力创新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具有扬州特色“流派”的中小学教学典型范式,搭建“创新课堂教学典型模式”申报、论证、交流、展示平台,评选50个精品课程教学“案例包”。强化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效益品位的评价研究,抓实基础教育新课程课堂教学视导工作,理性反思课程教学中的存在问题,注重课程教学内涵挖掘和提升的指点。

3、关注新课程实施“432行动研究。进一步丰富“432行动的内涵和外延,积极做大、做强、做优。力求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城乡学校互动,更新行动方式,提炼联动经验,扶持农村学校,提高新课程实施水平和教师素质。不断开发农村的优质资源,促进更广泛的城乡教学均衡与和谐。评选扬州市首批50个“‘432行动优秀志愿者”。

(三)课题管理:质量效益品位的研究策略

1、强化课题整合管理的研究。进一步整合优化教育科学规划、教学研究、教育学会的三类课题的归口管理,通过项目推进,构建有利于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效益品位的长效研究机制。加强对专家培养团队项目、区域和学校的引领性课题进行重点管理,进一步发挥10个合作项目研究团队的整合集智效应,启动推进“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的运作策略,推荐100个优秀课题研究方案申报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不断提升重大课题研究的质态与品位。

2、强化课题应用管理的研究。坚持“以应用研究为主”的方针,给予学校更多的选题导向;积极营造“科研兴教、兴师、兴学”的浓烈氛围,倡导人人参与课题研究、个个研究微型问题的价值取向,多在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领域,结合自身的实际选题,力求抓住一点,精雕细刻,力求突破,有所创新。大力提倡申报个人课题和微型课题,启动“十二五”首批立项100个个人教研课题;进一步突出以促进农村教研课题均衡开展为目的,以农村中小学教师为课题研究主体的100个农村中小学微型课题专项。深度开展“中小学生素质教育评价”“国学与英文经典诵读”“初中女性教师专业发展”“中小学生积极学习心理咨询”等重点项目研究。

3、强化课题程序管理的研究。继续实行课题研究的规范管理,组织研制《“十二五”教科研课题管理规程》;要将选题、论证、开题、实施、中期论证与矫正、结题、鉴定(成果发表)及后续研究环环相扣,按计划实施;进一步完善修订《教科研立项课题研究过程记载册》,使课题研究过程有序化;加大过程性抽检课题研究状态的力度,继续进行动态确认市级重点规划课题、个人课题、微型课题各50个。

4、强化课题成果管理的研究。进一步增强课题研究成果意识,注重对课题的成果预设、成果内涵、成果呈现方式等进行具体指导,积极倡导形成案例、课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实验报告、专题论文等扎实有效的研究成果,充分利用《扬州教育》《教科研年鉴》等辐射研究成果的载体。组织召开全市“十二五”教科研工作会议,整体策划“扬州市优秀教科研成果展评月”的系列活动项目;表彰60个年度教科研优秀成果奖和100个市“十一五”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表彰全市首批100个优秀教科研校长和主任。

(四)教研队伍:质量效益品位的研究策略

1、提升学科精品课程设计的研究力。立足于全面落实课程标准,创造性实施课程,打造立体化教材结构,发挥品牌示范引领作用,培育高素质的教研队伍。以校本或备课组的研究方式,通过明确研究目标、研究主体、研究重点、研究特色,将学科或模块的文本类(教学设计、教学案、作业纸、评估试卷等)与视频类(课件、名师视频等)设计相结合,通过实践研究,积极构建具有操作意义的中小学学科精品课程。

2、提升校本教研质量效益的创新力。主动建立全市教研的创新机制,放大教科研基地、样本示范校效能;有效引导各类学校高度重视校本教研创新制度的落实,积极变革和创新教研活动方式,推进“区域合作共建共享全市学科课堂教学资源研究”“教学研一体活动模式的研究”“‘导研稿’引领下的有效听评课教研”“课题引领下的学科大教研活动研究”“基于行动的园本教研”等项目,引领学校精心打造学科中心组,合理配置本校的教科研资源,提升校本教研的质态;加强全市教科研网络建设,不断扩大城乡联动的中小学教师网络结互助的教研平台。

3、提升教科研人员的核心引领力。(1)着力提高区域领军人物的影响力,重视教研(教科)室主任队伍的打造。为主任搭建年度学术报告平台。(2)通过培育“工作有创新、活动有特色、业绩有亮点”的教科研品牌形象,对教科研专业人员从教学理念、学科素养、指导实践、研究方式等方面给予关心、培养和提高,进一步丰富和优化“教研员学术交流周”活动的内容与形式。(3)继续实施“十、百、千”教科研骨干培养工程,注重“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设计”,建立30个与省级名师指定对接的导师培养机制;(4)完善教科研绩效考核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考评县(市、区)教研(科)室及人员的方案,重点考评与表彰在学习力、研究力、指导力、示范力、合作力、创新力等方面实绩突出的人员。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