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您现在的位置:扬州教科研 正文内容
2014扬州教育信息第26期(总676期)专辑四
第26期(总676期)
扬州市教育局 2014年5月12日
【“校本教研星级学校创建”专辑之四】
创新教研机制 提升发展内涵
——仙女镇中心小学校本教研四星级学校创建工作方案
江都区仙女镇中心小学 丁爱军
江都区仙女镇中心小学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扬州一流、苏中知名”的办学目标,依托扬州市四星级校本教研校的创建标准,立足发展,着眼实践,不断创新教研方式、丰富教研内容、提高教研实效。特制订了如下方案:
一、深学习,找坐标,定规划
(一)分层学习,领会标准
首先,在学校网站上传创建“标准”,要求所有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独立解读“标准”内容,初步领会“标准”精神;其次,召开学科组教研会议,集中学习,讨论交流如何结合学校校本教研实际,贯彻“标准”精神;再次,学校校长室、教导处牵头,组织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进行专题讨论交流,厘清四星级校本教研校的创建要求和条件。
(二)明确方向,找准坐标
回顾学校近年来校本教研所取得的成果、积累的经验以及所采取的有效措施,分析过去校本教研的成功与不足,为创建四星级校本教研校明确方向,找准坐标。
(三)制定规划,付诸实践
对照扬州市四星级校本教研校的创建标准,从校长室、教导处到各教研组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制定“校本教研三年发展规划、校本教研年度发展规划、校本教研制度、校本教研培训制度、校本教研绩效考核制度、骨干教师培育制度”等各类校本教研规划制度,为创建扬州市四星级校本教研校的付诸实践给予制度保障。
二、严要求,明分工,强责任
(一)组织领导,强化管理
为加强四星级校本教研校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以一把手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其他学校领导班子为成员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负责校本教研的督导、监控和管理。
(二)加强指导,明确分工
为加强校本教研的过程,学校成立校本教研研究小组,特聘扬州市教科院专家朱雪梅、薛大威以及江都区教研室专家吴立才、马琴等为顾问,在学校校本教研领导小组的协调、指导下,明确全校每一位成员的职责,保证校本教研过程的有效实施。
(三)强化责任,有序实施
学校确立校长室—教导处(教科室)—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个人五级校本教研组织体系,在此基础上制定迎评扬州市四星级校本教研校准备材料要点,围绕材料要点制定迎评扬州市四星级校本教研校开展活动要点分工明细表,最后面向教师制定迎评扬州市四星级校本教研校教师个人准备材料明细表,确保校本教研活动的有序、正常、高效地开展。
三、重活动,历过程,促反思
(一)活动为根,参与为先
1.坚持观摩与研讨江苏省“教学新时空”视频
为拓宽教师的教研视野,接受最新教研信息,提升研究素养,要求每位教师每周登录“教学新时空”至少两次,每次不少于1小时,观摩课堂教学、教师培训、特色教研等栏目,并设计表格在后台对每位教师的登录情况进行统计,及时了解每位教师的学习状况。
2.积极组织并参加区域性教研活动
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参加各类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实现每学期有90%以上的教师均能参加区域性教研活动,教导处并对教师参加区域性教研活动进行计划安排和统计考评。
3.主动参加校内校本教研活动
校内教研活动主要有学科组大组集中和备课组小组集中两种形式,大组集中由各学科组长负责考勤和活动过程的记录,小组集中由各年级备课组长负责考勤和活动过程的记录,保证校内校本教研活动的有序、正常开展。
4.开展校本教研争先活动
为表彰典型、鼓励先进,促进校本教研质态健康、和谐的发展,学校教导处、教科室、团支部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评优活动。如,团支部开展“读书先进个人”评选活动,促动教师争当学习型教师;教科室开展“教科研先进个人”评选活动,勉励教师争当研究型教师;教导处开展“教研先进个人、优秀教研组”评选活动,激励教师争当教改创新型教师。
(二)科研为导,教研为本
1.科学设置课程表,保证教研时间
为使教学和教研两不误,学校教导处在每学年开学初对各学科教师的课程表进行科学调节,力争做到语文教师周二下午没有课务,数学教师周三下午没有课务,其他教师周四上午没有课务,以保证周二下午语文组教研活动、周三下午数学组教研活动、周四上午综合组教研活动正常开展。
2.加强学科组集中学习,营造研究氛围
积极组织学科组集中学习,每次学习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内容、有研讨、有反思,每次活动及时完成学校统一设计的学科组集中学习研讨材料记录表,保证每位教师每年校本研修达30学时以上。
3.推行互动式集体备课制度,提高备课实效
每个月至少安排两次备课组集体备课,实行“中心发言人主备,其他成员辅备”轮流制度,及时完成教导处统一格式的集体备课电子材料,并上传学校校本教研网。
4.规范电子备课,凸显“二次备课”
电子备课稿是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形成,每位教师要在集体智慧的基础上彰显个人教学风格,每课时的“二次备课”至少达到100字以上,每课均要有教学后记,且每月提交一篇有深度和高度的教学反思。
5.创新教研模式,打造“四课”教研品牌
为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引领教师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改革,学校在原有教研模式的基础上,建构“四课”教研活动。即:每人一课,是指面向每个教师的个人练兵课;每周一课,是指面向每个教研组的校本教研课;每月一课,是指面向每个学科的精品汇报课;每学期一课,是指面向一线教师的“名师领航”示范课。
6.开展“四个一”活动
为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和科研能力,学校对每位教师提出“四个一”活动,即:每学期写一份优质教学叙事故事,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专着,每学期写一篇高质量的教研论文,每学期参与一项课题研究。
7.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建立成长档案袋
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稳步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学年初要求50岁以下的教师每三年制定一次个人专业发展长期规划,每学年制定一次个人专业发展年度规划,每学期学校对教师个人成长档案进行评估检查,每个月教师对自己的成长档案袋进行更新,促使教师自我加压,不断前行。
(三)内容为基,方式为上
1.以“四课”为阵地,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首先,结合“四课”活动,在备课组内推行“同构异教”,提高教师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领悟能力,促使教师个性教学风格的形成。其次,结合“四课”活动,面向一线教师推行“名师领航”“同课异构”,助推骨干教师课程理解力的提升,促使他们由“名师”向“大师”转变。
2.以“互动交流”为平台,践行问题解惑性教研
为吸引更多的校内教师,结对学校教师乃至家长、社会自主参与学校的校本教研,学校在校本教研网站上设置了“互动交流”栏目,为了使网上交流活动正常有序开展,教导处设计了网上交流安排表,要求每个星期有一个年级每个学科至少上传两个教学中生成的问题进行网上研讨,为提高教师的教研实效提供了便捷通道。
3.以校名师工作室为引领,构建“青蓝工程”成长共同体
在学校名师工作室的引领之下,学校工会、教导处、教科室等部门联合构建“青蓝工程”成长共同体。一是构建同一年级“师徒结对”与“经师”共同体,主要面向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希望他们快速成长为合格教师;二是构建同一学科“师徒结对”与“能师”共同体,主要面向教学骨干,希望他们能够练就深厚的专业功底,尽快成长为专家型教师;三是构建同一领域“师徒结对”与“人师”共同体,主要面向教学名师,希望他们塑造崇高的人格,陶冶高尚的情操,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教师、感化学生。
4.以校园网为平台,发挥校本教研功能
按照四星级校本教研校的要求与标准在学校校园网开辟“校本教研网”专栏,由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四个学科组进行常态管理,及时上传学校校本教研活动资料和搜集校本教研信息,力争校本教研网的点击率不断攀升,增强网络教研的功能。
做实e学习研究 构建教学新模式
扬州市竹西中学 刘岚
数字化学习主要是指在教育教学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学习模式,又称为“e学习”,涉及课程、教材、教学、评价和管理等5个领域。面对全新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我校以清晰的思路和手段,努力打造“一个体系”,抓实“两个层面”,力争“三个转变”。
一、打造“一个体系”,奠定e学习试点工作的良好基础
具备良好的“基础管理体系”,是学校“e学习”试点工作成败的关键之一。因此,我校积极开展基础性运作,精心为试点工作迈好第一步。
(一)组织和技术保障充分
2013年初,我校与市电教馆、北京立思辰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三方《试点项目合作方案书》,共同组建项目管理团队。学校成立了试点项目领导组和实施组,全程组织策划、实施和管理,共同推进“e学习”试点工作。同时,公司派出专业人员常驻学校,各种技术及时提供,各种需求及时改进,保证了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人员和制度保障充实
学校选派多名一线骨干教师参加“e学习”项目研究工作,引入技术力量,精心打造实施团队。邀请有关专家,参与项目指导,协助整体策划和把握试点方向。
学校高度重视制度保障,修订了绩效工资方案,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投入“e学习”的试点工作中来。同时积极筹措试点专项资金,确保装备、人员和实验经费,保证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抓实“两个层面”,促进e学习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
根据实际需要和研究规律,我们在实践中内外结合,深入推进试点工作的开展。
(一)内外合力,强化技术研发
工作中,我们坚持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软件平台的原则,不断优化体验,稳定性能,建立起切合实际、运行高效的校企合作新模式。一年多来,我们以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为核心,努力打造适合老师的“教学空间”、适合学生的“学习空间”和适合家长的“亲子空间”,合作开发出了独具自身特色的、能有效支撑试点工作和教学实践的“优教e学”平台。目前,“优教e学”平台已成功搭建“教研中心”“教学中心”“评估中心”“资源中心”“学习社区”等10大模块,结构功能日趋完善,在试点实践中发挥出了极大的基础性作用。
(二)内部凝力,落实项目实施
在积极营造氛围、打造基础和寻求技术的基础上,我们认真对照《江苏省基础教育百校数字化学习试点工作实施办法》的有关要求,扎实开展了各项研究工作。
1.制定方案,明确目标
我校的“e学习”试点工作着眼于“教学”领域的创新,探求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和课堂教学效率效果的提升,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通过人人合作和人机互动,引导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与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现代学习意识与能力。为实现此目标,学校制定了《扬州市竹西中学数字化学习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实验年级和班级,确定了构建“多元e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
2.更新配置,优化环境
作为对“优教e学”平台的技术辅助,我校进一步优化数字化学习环境,选择和配置了必要的网络技术装备和学习终端,增配了多台服务器,倾力打造无线校园,建立起无线数字化课堂,先后购置100多台平板电脑,确保试点班级学生人手一机。同时不断完善微格教室的网络视频传输系统,便于专家远程听课指导。
3.打造团队,推进实验
针对“e学习”实践需求,我们开展了“4个一”规定工作,不断推进试点进程。
“每周一训”。我们每周采集有关数字化发展和“e学习”的资料与文献,组织实验教师学习、研修和交流;邀请技术人员进行教学设备、平台使用、网络运用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帮助实验教师和学生熟练使用“优教e学”平台的模块功能,培养和形成数字化环境下的新型教学与学习观念和意识,顺利参与课堂教学的实验。
“每天一课”。学校坚持每天开设1节“e学习”研究课,强化每一位教师平台操作运用能力,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课改创新意识,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为校企合作开发提供实践经验。
“每天一评”。对于每天一节的研究课,实验组的教师都会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优教e学”平台的“评课中心”进行点评,提供建议,促进反思;同时,还通过撰写博客、论坛跟帖等形式进行延伸性研讨。
“每周一会”。我们确定了每周五的项目例会制度,全体项目组成员定时定点开展试点工作问题研讨,不断反思过程性问题,提出修正意见,更新实验理念,改进教学方式。
三、力争“三个转变”,达成e学习试点工作的实验目标
省教育厅关于“e学习”试点工作的最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和开发适合数字化学习的优质课程资源。经过努力,我校的试点工作在以下领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教学方式寻转变
一年多来,实验组成员利用“优教e学”平台开展数字化的集体备课活动,环节科学,教研严谨,落实有效,逐步形成了有规范、成体系、显特色的网络备课制度。
一年多来,实验组成员运用网络平台和移动终端开展数字化课堂教学,进行教学资料的积累、共享、优化、制作和评价;组织教学的手段多样且更有针对性,能够对课堂中的问题生成、引导交流、合作讨论、学生展示、随机反馈、知识巩固等活动和手段进行较为熟练的操作和运用;课外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自学和互学,能与学生进行任务、交流、资源推送等多种形式的互动;教学成果统计更加清晰方便、即时精确,多样性与多维性采集使评价体系日趋完善,反馈及时。
一年多来,我们的个性化教学逐渐满足于不同学生的需求。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一个显着的变化就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在逐渐转变,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和评价组织者,教学行为潜移默化中服务于学生现代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的挖掘与培养。
一年多来,实验组成员自身也发生着转变,学科素养和信息素养不断提升,专业成果也不断涌现。仅2013年,实验组的教师中就有10人次获得省、市教学竞赛一、二等奖,27篇论文在省、市竞赛中获得一、二等奖,17篇论文发表在省级刊物上,成功申报2个省、市“十二五”规划课题,其中涉及数字化学习领域的成果就达33项,远超2012年的水平,明显带动了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
(二)学习方式求质变
一年多来,参与实验的学生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他们能够利用“优教e学”平台接收、查询、学习教学资料进行自主学习,自主了解和选择将课堂以外的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引进到课堂学习中,初步形成了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自学能力得到一定的挖掘。在课堂学习中,他们与老师通过终端、网络之间的合理交互,完成老师的学习任务,进行资源调用、问题讨论、信息交流和成果展示,参与课堂检测和反馈等,并形成个人学习轨迹记录。课后,他们借助网络平台和工具,适时就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与探讨,参加各类拓展学习活动,课堂知识的达成率有所提升。网络技术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环境、手段和工具,自主合作型学习和人机互动型学习为他们创造了更多的实践、创造与表现的机会。时间、空间上的学习限制逐渐被打破,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正在形成。
与传统学习方式下的学生相比,数字化环境下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个体表现欲望明显增强,在班级内部逐渐形成自学、互学、交流的良好学习氛围。而实验组成员也亲身感受到了他们的创造意识、激情和潜能的激发,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学习效率有所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也处于良好的发展水平。
同时,我们进行了试点班级学生和非试点班级学生的心理测试的实验研究工作。从对照结果来看,在语言表达、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等多种角度,试点班级学生整体都处于相对良好的状态。
(三)校本资源聚量变
试点工作中,学校鼓励教师在“优教e学”平台上进行教学过程中易用的、碎片化的、个性化的教学资源的搜集、制作、上传与分享。经过摸索,学校已经初步形成群建共享的资源建设机制,实现了从个人云盘到学科资源中心,再到学校资源中心的自下而上的资源汇聚过程,与此同时,教师与学生又可以即时预览和下载资源,这一切都有助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目前,学校所有学科均已经成立学科资源中心,校本资源库日渐丰富,其中学科专业资料约800份、教学设计近1500份、教学课件近2000个、音像资料约1300份、竹韵课堂公开课视频近500节。随着日常的资源建设工作的积累,量变已经开始带动质变:学校形成了良好的资源积聚和分享的氛围,每个学科之间达成了资源的优质化和均衡化发展,从而推动了数字化学习的深入开展,也为形成电子书包解决方案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年多来,学校在积极开展试点工作的同时,也注重开展对外交流,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扩大试点工作的影响。在扬州市数字化学习现场会上,笔者曾代表学校作经验交流发言,并先后受邀赴北京、江苏、山东等省、市介绍我校的“e学习”试点成果。《扬州时报》整版文章《竹西中学:“e学习”带来的课堂变革》介绍学校的试点工作。
送:市政府督察专员、行风监督员、各社区
发:各县(市、区)教育局、新源县教育局,市直各学校,市教育局各处室,校本教研星级创建学校